摘要:上个周末,我参加了一个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的全国专家的“三高共管”研讨会。“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住”三高“,才能从源头上减少逐年增加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三高共管”,关键点究竟在哪里?,杨宁医生,8分钟
上个周末,我参加了一个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的全国专家的“三高共管”研讨会。“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住”三高“,才能从源头上减少逐年增加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每年导致死亡人数达400万,占总死亡的40%以上。在所有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主要类型,分列我国单病种死亡原因排序的第一位和第二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升高,以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为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更明显。
一
如何推动“三高共管”?
大多数人认为,”三高“共管应该在政府主导之下推动,由三级医院指导,由基层社区医生执行。
既往的经验也发现:在项目或课题的推动之下,免费发放血压计和药品,给予基层经费支持,一定都是有好的效果的。然而,当项目或课题结束之后,十几亿的人的”三高“怎么”管“?
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
我们到底有多少“三高”的人呢?
一起来看看流行病学的数字:
1
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的首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约50%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和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血压。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成人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23.2%,估计现患人数2.45亿,而仅46.9%的人知晓,40.7%服用降压药,15.3%血压得到控制。
特别是35-44岁人群已有15.0%患高血压。
此外,血压水平处于130-139/80-89mm Hg(高血压前期)者在我国人群中的比例高达23.2%(又是一个2.45亿!),他们中的中青年患者15年内将有2/3发展为高血压,其心血管发病风险是血压维持在<130/80mmHg者的3.01倍。
2
高脂血症
根据2010 - 2013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研究显示,我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0.4%。最新研究显示,我国人群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关系最为密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LDL-C≥4.14mmol/L者达8.1%,LDL-C≥3.4mmol/L者达26.3%,仅39%的人群LDL-C处于理想水平(≤2.6mmol/L)。然而,目前我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1%、19.5%和8.9%。
3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2013年我国≥18岁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估计患病人数1.03亿,是1980年患病人数的5倍。
2020年4月28日,《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布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已达1.56亿!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比率为35.2%。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加起来,已高达6.46亿。
4
“三高”往往聚集存在
2010年CONSIDER 研究旨在调查全国不同级别医院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和治疗情况,共纳入全国7个地区、22个省市(自治区)46家医院的5206例高血压患者, 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和高炎状态)的只有5.8%,有1个、2个和≥3个危险因素的比例分别为22.6%、36.1%和35.5%。
如果一个人的“三高“聚集存在(多重危险因素聚集),可不单单是1+1=2,他/她的心血管风险会呈现指数式剧增。
“三高”往往聚集存在,这也提示,“三高”与日常生活方式不良密切相关。
提高居民主动健康意识,是实现全民“三高“共管的前提和基础。
否则,单靠医生去”管理“,是杯水车薪的。面对着几亿“三高“人群,哪里是社区医生能管得过来的呢?
三
如何增加居民主动健康意识?
主动去预防和治疗“三高”
科普、科普、科普
通过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多次的正规的科普输出,让老百姓知晓主动健康的重要性,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对”三高“的重视。让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测量血压,主动去筛查血脂、血糖,主动去“管住嘴,迈开腿”,主动管理自己的”三高“。
在门诊和病房,我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告诉我的每一个患者,血压、血脂、血糖、戒烟、低盐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我也向我的每一个患者灌注一个理念,就是“健康管理靠自己”。
目前处于自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铺面而来,老百姓难辨真伪。
我今天翻看公众号的留言记录,就发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留言:
确实,这位朋友的担忧不无道理,科普文章中的这些数据,是否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方法学是否规范?是否是来自一些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或流行病调查?
通俗的讲,就是“你说的这些,我可以相信吗?”
确实,写原创科普文章,需要查阅外文文献、检索国内外最新的指南共识、关注最新的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和数据分析。这些都是比较占用时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怀支撑,很难坚持下去。(链接:开启新篇章,科普送健康)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用自己的付出来给他人提供点滴的帮助,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对于医生来讲,健康科普,是责任更是义务。
(图片来源:网络)
你的一个“分享”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来源:杨宁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