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真的在远方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23:39 2

摘要:这一流行语最初来源于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词中写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曾在采访中提到,这句歌词源自母亲张克群对他的教导:“人要追求诗意的生活,不要被眼前的琐事束缚。”


{诗与远方,真的在远方吗?}

陈学平 /文

{引言}

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典型的、误解较深的莫过于关于“诗与远方”。

这一流行语最初来源于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词中写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曾在采访中提到,这句歌词源自母亲张克群对他的教导:“人要追求诗意的生活,不要被眼前的琐事束缚。”

“诗与远方”象征对精神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要达到这种生命境界本身是很难的。所以这一期望却在流行的过程中逐渐变了样。

随着歌曲广泛传播,成为网络流行语的“诗与远方”被一些人曲解,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困扰的逃避,并被认为是对现实中求而不可得的、过于理想化的生活场景。

还有一些人觉察到现代人生命中的空虚并敏锐地捕捉到商机,于是,“诗与远方”又成为劝导、鼓动、诱惑人踏上旅途,去异地他乡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情感诉求,于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一些人决然踏上旅程的动力,让“诗与远方”成为一些旅游公司经典的广告用语。

但正如海子《远方》中所描绘的“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去过远方,终究还会回到现实,工作琐事、柴米油盐依然环绕在身边......

“诗与远方”究竟在哪里? 我们憧憬、我们寻找、我们迷茫......

一、再也不能这样活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田园诗意之图景,但当我们也投身于其中之时才发现,农耕也远不像陶渊明描绘的那般美丽,它可能会是一场天灾将所有耕耘成果席卷而空的无耐,为什么同样的生活场景,体验会如此不同?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忙碌完一天的疲惫,抛下一切烦恼,唱首歌、哼个曲儿,能让心情瞬间愉悦,这不就是生活中的诗吗?

突然想想,你有多久没唱过歌儿了?这是应该有的一种生活吗?正如有首歌词中所唱的:春夏秋冬忙忙活活,急急匆匆赶路搭车,闭上眼睛就睡,张开嘴巴就喝,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究竟你这挂老车走的是哪道辙?

你是否也思考过这生活?不妨也大喝一声:再也不能这样活!

远方无诗,身边再无歌,人啊,究竟应该怎样过?

对此,孔子怎么看的呢?当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坐着谈论人生理想目标时,面对弟子们谈论治国之豪情理想时,他最为欣赏曾点说出的“春暖花开穿新衣,七八个伙伴相约去洗浴,吹着风儿唱着曲”的生活追求。这就是一种对精神自由安宁及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命观。

这不也是一种“诗与远方”的诗意生活吗?所以,将诗歌融入我们的生活,充分享受融入自然之美,生命就不再凌乱,也就将生活过成了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以诗歌开启新生活

有人说自己五音不全,不能唱歌。那是他不明白歌唱的目的,也许太古先生的努力可以给予大家一些启示。

太古先生最近学习歌曲非常上心,他说自己以前从来不曾唱歌,现在已学会十多首。当让我给他录制唱歌的作业视频时,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重录,深深地陶醉于其中、乐此不疲的神情让我极为触动。

他说:唱歌目的就是要愉悦自己,还说自己台州口音太重,普通话说不好,咬字不清晰,在唱歌体现得尤为明显。为此他不断练习并感到自己不仅在逐渐改善这方面的问题,还对气息与节奏调控有了一些感觉。

这种努力让我颇为感动:他在学习唱歌中也能获得一种进步与收获的喜乐啊!这不就是一种如诗如歌的生活吗?——诗不在远方,恰在身边啊!

孔子更是如此。他不仅在言语上肯定曾点的生活,在行动上也是一直积极践行的,不仅编辑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且在演绎音乐方面还颇有造诣。

《史记》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乐,一首曲子学了数十日,弹了无数遍,从“习其曲”,到“得其数”;从“习其数”,到“得其志”;“从习其志”,到“得其为人”,最后竟然“悟”出了乐曲塑造的对象是周武王。

他对师襄子说:“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作为孔子音乐之师的师襄子非常惊讶,离开座席连行两次拜礼,说“我的老师说过,这首曲子叫作《文王操》! 孔子对音乐的领悟已经达到了一种通神的境界。

理想再大,也大不过孔子助君治国之理想;工作再忙,也忙不过孔子教授三百学生、游历八方宣贯治国主张之事务。

朋友说乐生活就是“诗与远方”:随自己心意过好每一天,吃到一餐美食,买了一件漂亮衣服,爬一座山,和同频道的朋友喝茶聊天,成交了一单生意等等,享受开心愉悦的事,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坦然面对......

我们不能让诗“成为远方”,而需要将诗歌与快乐“融入工作与生活”、成为提升生活愉悦度的重要精神食粮。

三、以诗歌之真,体味人间之情

中华文化悠久灿烂,诗词传统更是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自古诗与歌为一体,不会唱歌没关系,那就读古诗,或是欣赏、哼唱现代歌词。

很多诗歌情感真挚,具有博大率真的人文情怀,学习诗歌可以借鉴、寻找生命的灵感。孔子就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说作为经典流传的这些歌曲,情感表达真挚自然,能帮助人净化心灵。

每个时代的歌都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化凝练,都蕴含着社会伦理与表现形式,并孕育着人类历史与生活的智慧。以诗经为代表的歌曲文化,内容广博,是古代社会生活浓缩的精华,如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先秦之前周代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

四书五经之中,早期《诗经》位居首位,具有内容广、情感真、艺术美的特点,对人性、同理心的启蒙与唤醒,以及个人的修身都有着很强的启发。

比如《诗经》大量展现了爱情之美,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对美好爱情景象的描绘。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是对男女幽期密约时的兴奋与喜悦的细腻描写(《邶风·静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是一种对朦胧美感和追求理想的唯美描述《秦风·蒹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王风·大车》)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情承诺。

其他,还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

这些对纯真爱情之美的描绘诗句,都能够唤醒人心底最纯净的感情。

当然,爱情婚姻也并不总是美好的,也有一些欺骗与背叛,这样的背叛同样让人不禁唏嘘不已,引发共鸣,并促人更珍惜眼前生活。

如《卫风·氓》就描绘了一段从最初热烈追求、初恋的期待、迎娶的欢乐,到遭虐待的痛苦、被遗弃的悲凉、娘家兄弟不理解的无助、不堪回首叹息的婚姻情感故事,极具情感震撼力。

歌中有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追求,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薄情,有“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家庭付出的操劳,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变心,还有“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痛苦,深刻形象的描述促使我们对婚姻家庭责任关系的思考,对唤醒人性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

《诗经》中还有很多对美好生活的场景描述,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还有对亲人思念,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与当代乡愁也有着共通之处。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诗歌能激发情感,唤起共鸣,使人产生联想和感悟。观: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帮助人们观察和理解生活与人性。群:诗歌促进人际交流,增强群体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怨:诗歌可以表达不满和批评,抒发情感,起到宣泄和反思的作用。

多读诗并多唱歌,是因为诗歌有穿透时代的力量,可让我们更透彻地代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正如朱自清所说,这种旁观者的情感代入,本身是对他人情感的一种触感,不是自身的实际遭遇,而不会带来过度的忧伤,因此起到陶冶我们感情的作用。

四、以诗歌融入社会生活

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抒发着音乐演奏者内心的喜怒哀乐,直接触动人的情绪,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善良与仁爱,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引发共鸣。同时,音乐能够调和人心,达到净化心灵、愉悦身心、构建身心和谐秩序的境界。

“成于乐”,孔子将乐作为诗、礼的归宿,展现了个人修身与社会治理达到一种圆润、和谐的境界。他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这句话描述了音乐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强调了音乐的和谐、纯净、鲜明和连贯,最终达到完美的状态,这既是对音乐由低吟到高潮循序渐进至臻完美的写照,更是一种个人修身实现内外和谐、社会治理达到一种和谐之美的肯定。

他在齐国被《韶》乐深深吸引,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由衷感叹没想到音乐竟然能达到如此美妙的境界!——“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对音乐的欣赏不仅停留在感官层面,更注重音乐的内涵与精神境界,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即音乐的形式美与道德内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成于乐”不仅是个人听觉的享受,更是审美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人性教化升华的高级境界,也是一种社会理想和文明境界的象征。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被视为天地和谐的体现,是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命历程不过3万天,当面对尘世中的纷纷扰扰,何不活得更为洒脱、随性一些。

诗与远方给枯燥的人生带来梦想与希望。对远方的追求并不能让我们从现实脱离。学习古诗也许会让我们感到诘屈聱牙,没关系,许多现代的歌曲也可以让你撷取而欣赏,“成于乐”,以音乐的调和圆润达到个人社会的和谐境界。

最后,让我分享一首自己在上下班路上吟唱,并改编的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首歌词原本描述的是四川人不顾山高水深、虎豹豺狼威胁,跋山涉水、肩扛背抬、刀斧砍柴的场景,歌颂了四川人勇敢、勤劳、乐观、豁达的性格,也反映了四川人民爬坡上坎、辛苦出行的现实图景。

我改动了几个词,就将歌词意境转化成描述现代四川交通已让天堑变通途,享受当代自驾出行的便捷交通生活,同时也歌赞现今呵护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勉励大家共同努力创建幸福生活的意境。

仅仅几个字词的改变,就让生活图景立显不同,是不是非常奇妙?这就是语言精炼的诗歌的魅力所在!

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郎罗

来源:南都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