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自曝曾患“双相”,这是“天才病”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01:35 3

摘要:近日,主持人齐思钧在生日直播中首度透露自己于2022年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历,坦言曾接受一年药物治疗及两年半心理咨询,并乐观表示“一切正在向好”。该话题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公众对这一疾病的广泛关注。

近日,主持人齐思钧在生日直播中首度透露自己于2022年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历,坦言曾接受一年药物治疗及两年半心理咨询,并乐观表示“一切正在向好”。该话题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公众对这一疾病的广泛关注。

《扬子晚报》记者专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徐治,“双相”患者一段时间内可能反复经历抑郁、躁狂,情绪处于“过山车”状态,且病情有一定隐匿性,在治疗早期容易误诊为抑郁症。

情绪如坐“过山车”

躁狂与抑郁交替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徐治主任医师介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在“躁狂、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之间反复切换。躁狂发作期,患者情绪异常高涨、自我评价夸大、精力充沛、冲动易怒。例如,一次性透支信用卡消费二三十万元,持续数日不眠仍精力旺盛,制定多个脱离现实的目标,如“今天开始练篮球要进国家队”“明天要和朗朗比赛钢琴演奏”,并坚信自己具备实现的能力。

而在抑郁发作期,患者则会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厌恶,甚至出现自杀念头,产生“自己是最大的累赘”“被全人类抛弃”等病态自我评价。“有些患者一段时间内可能反复经历抑郁、躁狂,情绪处于‘过山车’状态。”

该疾病在青年人群中高发。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双相情感障碍可分为I型(有明显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II型(以轻躁狂和抑郁交替为主)和环性心境障碍(症状较轻但波动频繁)。

徐治主任医师向记者分享了一例典型病例,一位中年女职员在躁狂发作期表现出超常推销能力,业绩突出却态度傲慢、频繁挑衅同事,导致人际关系恶化。进入抑郁期后,她陷入严重自我否定并伴随失眠,虽渴望关怀却因前期行为导致社交关系难以修复,形成情绪恶性循环,最终被迫就医治疗。

“双相”诊断困境

误诊和漏诊现象普遍

双相情感障碍的全球患病率约为2%-3%,但误诊和漏诊现象普遍。徐治主任医师指出,诊断存在两极化:抑郁期就诊易被误诊为抑郁症,而情绪稍有波动也可能被过度诊断为双相。“从首次诊断为抑郁症到最终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可能需要长达数年时间,期间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她表示,这就需要医生非常仔细问诊,追溯患者的病史,评估其症状变化过程,才能做出尽可能符合实际的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病因尚不明确,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如长期压力、童年创伤、重大生活事件等因素,都有可能致病。如果患者在发作初期接受良好的治疗,恢复社会功能,也能有效避免攻击他人的事件发生。“即使发展到中后期,我们仍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手段去缓解和控制症状。物理治疗包括经络磁刺激等,心理治疗需个性化方案。”病情控制良好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药。

“天才病”的迷思

“双相”患者都是高智商吗?

徐治主任医师表示,该疾病复发常见,多种因素均可诱发,包括睡眠不规律、外界刺激、服药不规律以及恶劣的家庭环境等。因此,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并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天才病”,因为梵高、达芬奇、海明威、诗人海子等知名人士都曾受其困扰。但徐治主任强调,并非所有患者都是“天才”,其临床表现与患者智商密切相关。高智商者在轻躁狂期可能呈现创造力增强的现象,但多数患者实则以情绪波动为主。

针对抑郁期患者常听到的“想开点”劝解,徐治主任医师指出这类简单劝导仅适用于轻度心理困扰者。真正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其痛苦无法通过主观认知调整消除,必须依靠专业医疗干预。亲友应避免无效劝慰,给予患者真正的理解与支持。

专家建议

家属在照顾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时,首先需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患者的情绪所左右;其次,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轻患者压力;最后,家庭成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提醒并协助就医。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 / 程守勤

编排 / 王倩

校对 / 刘敏

中大医院融媒体中心 出品

首例受试者成功入组,这项III期临床研究正式启动

聚焦血管通路难题,系列临床研究成果发布

一图秒懂 | 中大医院4月周日门诊开诊安排

来源:大追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