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悲情戏”:谁在透支我们的善意? | 山水洲城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8 12:32 2

摘要:“外卖骑手带着患儿送外卖”的短视频让无数人落泪,可真相却是精心设计的剧本;“凉山贫困少女卖惨带货”的故事收割百万爱心,最终被揭穿是虚假营销……当善意一次次被流量收割,短视频领域的恶意营销乱象,已经到了“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地步。

“外卖骑手带着患儿送外卖”的短视频让无数人落泪,可真相却是精心设计的剧本;“凉山贫困少女卖惨带货”的故事收割百万爱心,最终被揭穿是虚假营销……当善意一次次被流量收割,短视频领域的恶意营销乱象,已经到了“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地步。

中央网信办重拳出击,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这场清朗行动犹如一面照妖镜,将让短视频平台的“魑魅魍魉”无所遁形。

虚假人设:流量游戏中的“变脸大师”

在短视频的江湖里,“变脸”早已不是川剧绝活。有人上午是“单亲外卖爸爸”,下午就成了“创业成功人士”,虚假人设的切换比川剧变脸还要娴熟。

凉山系列网红直播案就是典型。百万粉丝的“凉山孟阳”们,白天在镜头前啃着土豆卖惨,晚上却在直播间里数着千万销售额。他们用虚构的贫困剧本,把大凉山的蓝天白云变成了流量密码,把网友的爱心转化成了银行卡里的数字。

中央网信办此次列出的四类整治重点——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正是对平台纵容造假、滥用公众同情心的精准打击。

虚假人设何以瓦解社会信任?

专项行动列出的四类整治重点中,恶意虚假摆拍首当其冲。此类乱象的典型特征,是通过编造极端人设收割公众善意。

2024年12月初,公安部网安局通报一起“假扮骑手卖惨牟利”典型案件,网民“小松”假扮成独自带娃的外卖骑手和女儿一起送外卖。“今天跑了43单,赚了300多元,非常顺利。但不小心让孩子脸磕到了,疼不疼啊宝贝?大家点点赞吧。”这条摆拍视频点赞量40多万,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达关心。但实际上,“小松”并非外卖骑手,也不是单亲爸爸。凭借百余条虚假摆拍视频,“小松”积累了40多万粉丝。

类似案例中,创作者利用“悲惨人设”制造情感共鸣,实则将公众的善意转化为流量收益。这种“狼来了”式的创作,正在摧毁社会信任——当真正的弱势群体发声时,舆论场却充斥着“又是剧本”的质疑声。

更值得警惕的是,虚假信息对专业领域的侵蚀。专项行动指出,整治假借“科普”“解读”名义,或假冒、“碰瓷”权威机构、专家学者,恶意编造、散布涉经济、法律、历史、医学等专业领域虚假信息。

2024年3月,有不法分子冒用国家机关名义,假称“国家发放2024年乡村振兴扶贫补贴”“乡村振兴项目有国家级试点100个”,以高额返利为诱饵,引诱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加入所谓的各类“基金会”和“项目”,巧立名目骗取钱财。这种“张冠李戴”式造假,不仅扰乱公共秩序,更可能引发群体性认知偏差。

专项行动还强调,需重点打击利用“换脸”“换声”“P图”等手段编造不实内容的行为,更是直指AI时代信息造假的深层次风险。AI换脸技术让骗子们批量生产“明星账号”,中老年群体成了重灾区。上海静安区法院曾审理过这样的案件:一群骗子用假靳东账号,把阿姨们的养老金变成了粉丝群里的“爱的礼物”。

算法黑洞:谁在喂养“毒流量”?

当我们刷到“街头搭讪美女”的视频时,有没有想过为何这类内容总能精准推送?

平台算法就像个偏食的孩子,专挑刺激的“重口味”喂养用户。有短视频平台的“UP主”做过流量测试:认真科普的视频播放量不过千,而编造“婆媳大战”的狗血剧情却能轻松破万。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象,很容易让内容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专项行动明确要求平台“健全算法推荐规则”,这一要求切中要害。当前短视频乱象的蔓延,与平台算法对极端内容的偏好密不可分。此次整治要求平台完善标签标注功能、优化营利权限管理,实质是重构流量分配的价值导向。以郑州查处的“不念则忘”账号为例,其摆拍“人贩子猖狂得很,家长在旁边,抱着孩子就跑”的虚假视频之所以能快速传播,正因平台算法对冲突性内容的偏爱。

专项行动提出的“强化重点环节内容管理”,正是要将社会责任嵌入算法设计,从源头改变“流量至上”的激励机制。

破局之道:如何“清朗”网络空间?

成都地铁“同性表白”闹剧的制造者被刑拘,释放出强烈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专项行动的深层意义,在于探索“运动式治理”向“制度性治理”的转型路径。

强化法律震慑。当前对恶意营销的处罚多以封号为主,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中央网信办要求“依法依规从严处置”,湖南等地已建立网信、公安跨部门联动机制,对违法账号实施全链条打击。

长沙市网信部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城管、文化执法等部门聚焦户外网络直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突出问题,综合运用柔性监管与刚性执法手段,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2024年,长沙共处置不良网络信息内容3468条,约谈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和自媒体账号263家,关闭违法违规账号63个,取消网站备案许可59家,关闭违规网站11家,下架违法违规APP 126款,行政处罚网站13家。联合属地平台关闭违规直播间17654次,封禁账号4345个,查删短视频83675个。

压实平台责任。专项行动明确平台需“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公开曝光一批典型处置案例”,这要求平台从被动审核转向主动治理。同时,还要激活公众参与。网民既是虚假内容的受害者,也是治理的关键力量。专项行动强调“聚焦网民权益保护”,可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形成全民共治格局。

重构内容生态。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的治本之策,在于重构生态。此次治理不应止于乱象清理,更应成为行业价值重塑的契机。中央网信办将“推动短视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列为工作目标,意味着整治行动不是要把短视频营销“一棒子打死”,而是要为优质内容打开天窗。当算法开始奖励真实,当流量不再偏爱猎奇,那些用心记录生活的创作者才能绽放光芒。

清朗网络空间,需要你我共同守护。每一次理性的点赞,都是对恶意营销的无声抵制;每一次谨慎的转发,都是在为清朗网络空间添砖加瓦。这样,我们能通过小小的一方屏幕看见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跌入精心设计的“楚门秀”。

作者/刘丹

编辑/彭培成 校读/谈梁

初审/尹玮 终审/沐刃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