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尧藩5首经典诗作:山横万古色,鹤带九皋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9 05:00 3

摘要:本文殷尧藩的五首诗作:《生公讲台》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讲台的清净空灵,意境幽深。《游王羽士山房》则在描绘山房仙境般景色的同时,真切地写出了在出世向往与世俗亲情间的徘徊。《韩信庙》借凭吊古迹,抒发对英雄命运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沉郁有力。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代中晚期诗人。他性格简静,酷爱山水,曾言“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

本文殷尧藩的五首诗作:《生公讲台》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讲台的清净空灵,意境幽深。《游王羽士山房》则在描绘山房仙境般景色的同时,真切地写出了在出世向往与世俗亲情间的徘徊。《韩信庙》借凭吊古迹,抒发对英雄命运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反思,沉郁有力。

《喜雨》生动记述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从焦灼到畅快,充满生活气息和对丰收的期盼。《襄口阻风》则将旅途困顿的无奈、自然的威力与历史典故交织,表达了身处困境时的复杂心绪。

暝色护楼台,阴云昼未开。

一尘无处著,花雨遍苍苔。

殷尧藩这首《生公讲台》小诗,描绘了一处特别安静的地方。诗的开头就很有画面感。“暝色护楼台”,傍晚天色暗下来了,暮色像一层保护罩,轻轻笼罩着楼台亭阁。

“阴云昼未开”,天上的乌云从白天起就没散去,一直阴沉沉的。这两句写出了环境的幽暗和宁静。没有阳光直射,一切都显得柔和而朦胧。

接下来两句是点睛之笔。“一尘无处著”,干净到了极点,找不到一点儿灰尘可以停留。这不仅仅是写实,更是一种心境的写照,暗示着此地的超凡脱俗。

最美的是“花雨遍苍苔”,落花像下雨一样,纷纷扬扬洒满了地面上的青苔。苍苔是绿色的,落花可能是红的、白的、粉的,色彩对比很鲜明,但又因为是在“暝色”和“阴云”之下,这色彩并不张扬,反而有种清冷的美。

诗题里的“生公”指的是晋代高僧竺道生。传说他讲经说法,连石头都点头表示信服,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殷尧藩写的这个讲台,正是纪念这位高僧的地方。

诗里描写的“一尘不染”、“花雨遍地”的景象,就非常有禅意。它让人感觉到一种极致的洁净和空灵,仿佛能听到无声的佛法在流淌。

这种意境,跟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相似之处,都是营造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静谧氛围。“花雨”二字尤其传神,既是眼前实景,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佛经里讲法时天花乱坠的景象。

这首诗虽然短小,只有二十个字,但意境深远。它没有直接讲什么大道理,只是通过描绘一个清幽绝尘的环境,就把生公讲台那种独特的宗教气氛和哲学意味表现出来了。读完之后,仿佛心也跟着沉静下来,感受到一种净化。

落日半楼明,琳宫事事清。

山横万古色,鹤带九皋(gāo)声。

易作神仙侣,难忘父子情。

道人应识我,未肯说长生。

这首《游王羽士山房》是殷尧藩拜访一位姓王的道士朋友时写的诗。诗歌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感。开头两句,先描绘了山房的傍晚景象。“落日半楼明”,夕阳快要下山了,余晖照亮了楼阁的一半,光线柔和,带着暖意。

“琳宫事事清”,“琳宫”是对道观的美称,意思是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清净、整洁、有条不紊。这两句勾勒出一个清幽脱俗的环境,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接着两句写山房周围的景物。

“山横万古色”,远处的山峦连绵不断,横在那里,仿佛承载着千古不变的苍茫色彩,显得雄浑而永恒。

“鹤带九皋声”,鹤是一种有仙气的鸟,它的鸣叫声清亮高亢,能传到很远的地方。“九皋”出自《诗经》,指沼泽深处,鹤在那里鸣叫,声音能传到天上。这里是说,鹤鸣声给这片山林增添了仙境般的韵味。

这四句写景,有近有远,有声有色,营造出一种适合修道的氛围。诗人身处其中,自然会产生一些联想。“易作神仙侣”,看到这样的环境,和这样清修的道士,诗人觉得,要跟神仙做朋友,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好像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这是一种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但是,诗人马上又转念一想,“难忘父子情”。人世间的亲情,尤其是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的。这一句非常真挚,道出了普通人的情感牵绊。即使羡慕神仙,也放不下凡间的责任和爱。

最后两句是诗人与道士之间微妙的互动。“道人应识我”,诗人觉得,这位王道士是得道之人,应该能看出他内心的矛盾和牵挂。

“未肯说长生”,所以,道士并没有向他传授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可能是因为道士看透了诗人尘缘未了,还不到谈论长生的时候;也可能是诗人自己的一种猜测,觉得以自己目前的心境,不适合追求那个目标,道士也就“未肯说”。这体现了诗人的自省和坦诚。

整首诗写景清幽,抒情真切。它把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亲情的留恋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反映了古代许多文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这种坦率的内心剖析,使得这首诗很耐人寻味,不仅仅是游记,更是心灵的记录。

长空鸟尽将军死,无复中原入马蹄。

身向九泉还属汉,功超诸将合封齐。

荒凉古庙惟松柏,咫尺长陵又鹿麋。

此日深怜萧相国,竟无一语到金闺。

《韩信庙》是一首凭吊古迹、抒发历史感慨的诗。诗歌围绕着西汉名将韩信的悲剧命运展开。

开头两句就写得气势非凡,充满了悲剧色彩。“长空鸟尽将军死”,直接化用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意思是说,像韩信这样帮助刘邦打下天下的开国元勋,一旦天下平定,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最终难逃一死。

“无复中原入马蹄”,曾经率领千军万马、驰骋中原的无敌将军,再也不能跃马疆场了。这两句概括了韩信的功绩和结局,奠定了全诗的悲凉基调。

接下来两句,是诗人对韩信的评价。“身向九泉还属汉”,诗人认为,韩信虽然是被冤杀的,但他到死都还是汉朝的臣子,忠心不改。“功超诸将合封齐”,诗人肯定韩信的功劳远远超过其他将领,当年被封为齐王是名副其实的。这表现了诗人对韩信的肯定和同情,认为他不该落得如此下场。

中间两句转而描写韩信庙的现状。“荒凉古庙惟松柏”,当年英雄的祠庙,如今已经荒凉破败,只有几棵松柏还屹立在那里,透出一点坚韧的生气,或许也象征着韩信不朽的英名

“咫尺长陵又鹿麋(mí)”,不远处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长陵,那里现在也是一片荒芜,只有野生的鹿和麋(mí)在那里出没。长陵近在咫尺,君主的陵寝尚且如此,臣子的庙宇荒凉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景象更加深了物是人非、历史沧桑之感。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感慨引向了另一个人——萧何。“此日深怜萧相国”,诗人说,今天我站在这里,深深地同情起萧何丞相来。“竟无一语到金闺”,因为在韩信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在吕后策划诛杀韩信的时候,“金闺”(指皇宫,特别是后妃住处)之中,萧何竟然没有说上一句为韩信求情的话。

历史上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既是举荐韩信的人,也在韩信的死中扮演了角色。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深怜”,意味深长,或许是惋惜萧何未能保全朋友,或许是感慨他在朝堂斗争中的身不由己。这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超越了单纯对韩信的悼念。

全诗凭吊古人,感慨历史,情感深沉,议论有力,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是一首非常出色的咏史诗。

临岐终日自裴回,干我茅斋半亩苔。

山上乱云随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

一元和气归中正,百怪苍渊起蛰雷。

千里稻花应秀色,酒樽风月醉亭台。

久旱逢甘霖,是人生一大喜事,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更是如此。殷尧藩这首《喜雨》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大旱之后喜迎降雨的激动和畅快心情。

诗歌的开头,写的是下雨前的焦灼等待。“临岐终日自裴回”,诗人在岔路口或者水边(岐有水旁之意)徘徊了一整天,心里七上八下,坐立不安,就是盼着下雨。

“干我茅斋半亩苔”,旱情有多严重呢?连我那茅草书斋旁边半亩地的青苔都快要干死了。青苔是喜湿的植物,连它都干了,可见旱情之久、之烈。这个细节非常生动,把旱灾的切身感受写了出来。

焦急等待之后,雨终于来了。“山上乱云随手变”,先是天象变化,山上的云彩翻滚聚集,变化莫测,好像有人随手就能捏出各种形状,预示着大雨将至。

“浙东飞雨过江来”,紧接着,从浙东方向,大雨就像飞过来一样,迅速越过了大江。一个“飞”字,写出了雨来势之快、范围之广。这两句充满了动感,写活了雨来的过程。雨来了,意义非凡。

“一元和气归中正”,这场及时雨就像天地间的“元气”一样,它带来了平和中正的气象,驱散了因久旱而产生的焦躁、乖戾之气,让万物恢复了和谐。

“百怪苍渊起蛰(zhé)雷”,深渊里潜藏的“百怪”(可能指那些导致旱灾的邪祟之气,或是蛰伏的生物),都被这带着春意的惊雷(蛰雷,通常指春雷)震动、唤醒或驱散了。雷声伴随着大雨,荡涤着世间的污浊,也象征着生机的复苏。

最后两句,诗人展望雨后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喜悦。“千里稻花应秀色”,有了这场宝贵的雨水,可以想见,千里范围内的稻田都会茁壮生长,稻花将会盛开,呈现出一片秀美的丰收景象。“应”字是推想,但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酒樽风月醉亭台”,旱情解除,丰收在望,诗人心情大好,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在亭台之上,伴着雨后的清风明月(或者只是指美好的景致),开怀畅饮,享受这份喜悦了。

这首诗从盼雨的焦灼,到观雨的动态,再到赞雨的意义,最后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个人的欢欣,层次清晰,情感饱满。

雪浪排空接海门,孤舟三日阻龙津。

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

鸥散白云沈远浦,花飞红雨送残春。

篙师整缆候明发,仍谒荒祠问鬼神。

旅途遇阻,风雨交加,是古代行旅中常有的事。殷尧藩这首《襄口阻风》就生动记录了他在襄阳附近的渡口(襄口,又称龙津)被大风困住三天的经历和心情。

诗歌的开头两句,气势就很不凡。“雪浪排空接海门”,江面上风大浪高,白花花的浪头像雪山一样排山倒海而来,一直连接到远方水天相接、江面开阔如海的地方(海门)。“排空”二字写出了浪涛的巨大力量。

“孤舟三日阻龙津”,诗人乘坐的一叶小舟,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被困在龙津渡口,已经整整三天了。“孤舟”和“三日”,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和滞留的时间,显得孤单而无奈。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力量,诗人不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往事。

“曹瞒曾堕周郎计”,“曹瞒”是曹操的小名。当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就在这附近的赤壁一带,中了周瑜的计策,遭遇惨败。强大的曹操也曾在相似的水域受挫。

“王导难遮庾亮尘”,王导和庾亮都是东晋的重臣。庾亮曾经从长江中游的武昌起兵反对执政的王导,王导虽然位高权重,却也难以阻止庾亮的军事行动。“遮尘”是比喻阻止对方前进。这两个典故都发生在长江流域,都与水战或行军受阻有关。

诗人引用它们,一方面是说,连曹操、王导这样的大人物都曾在此地或类似情境下遭遇挫折,我这普通人被风浪所困,似乎也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另一方面,也是借古人的经历,来抒发自己面对强大外力(无论是自然的风浪还是历史的命运)时的无力感。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回眼前的景象。“鸥散白云沈远浦”,江上的水鸟(鸥)被大风吹得四处散开,天上的白云低垂,水汽迷蒙,远方的水面(远浦)也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这景象萧瑟、迷茫,也衬托出诗人被困的愁闷心情。

“花飞红雨送残春”,岸边的花瓣被狂风吹落,像下起了一阵红色的花雨,这不仅是实景,也暗示着春天即将结束。风不仅阻碍了行程,还在催促着时光流逝,送走美好的春光,更添一层伤感。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应对。“篙(gāo)师整缆候明发”,船夫们(篙师)并没有完全放弃,他们在整理缆绳,做好准备,等待明天天亮时风停了好出发。“候明发”抱有一线希望。

“仍谒荒祠问鬼神”,在等待的同时,诗人能做什么呢?他还是去附近的荒废祠庙里拜了拜,向鬼神祈祷,问卜吉凶。这反映了在人力无法改变困境时,古人常有的心理状态——既有实际的准备,也有对超自然力量的寄托,其中也透着焦虑和一丝迷茫。

整首诗写景壮阔,将自然的伟力描绘得淋漓尽致。用典非常贴切,深化了主题,使个人的遭遇与历史的厚重感联系起来。抒情虽然没有直说,但通过景物描写和历史联想,含蓄地表达了旅途受阻的无奈、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以及对前途未卜的焦虑。

来源:今和文化那些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