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癌,脖子先知?脖子出现6种迹象,或是癌在靠近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9 11:07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癌症早发现,生存率高一半。”这是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多年来宣传的防癌理念。

根据2024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400万,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

而在这些癌症中,头颈部肿瘤、甲状腺癌、淋巴瘤等疾病,往往会在“脖子”上悄然留下蛛丝马迹。

脖子,是人体的重要通道,气管、食管、颈动脉、甲状腺、淋巴结等关键组织密布其中。一旦体内有癌变趋势,脖子常常是最早发出预警的“哨兵”。

很多人误以为癌症是“无声”的杀手,其实身体早已用“脖子”在报警。

脖子上莫名的肿块,绝不能大意。尤其是无痛、质硬、活动度差的肿块,可能是淋巴瘤、甲状腺癌、或转移性癌的早期表现。

正常的淋巴结在感染后会轻微肿大,但通常伴有疼痛,且数日后会逐渐消退。

肿瘤性淋巴结则常常无明显炎症表现,且持续存在甚至逐渐增大。特别是在锁骨上窝、下颌角、颈侧等区域出现异常包块,更要高度警惕。

持续声音嘶哑,也可能是癌症在示警。不少人将声音沙哑误认为是“上火”或用嗓过度,但若超过2周未好转,就需要引起重视。

喉癌、甲状腺癌侵犯喉返神经、肺癌压迫等病变,均可能表现为声音嘶哑。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抽烟者、长期咽炎患者,应格外警觉。

吞咽困难,是食管癌、喉癌、甲状腺癌等常见信号。

颈部结构复杂,癌肿压迫或侵袭周围组织,如食管、气管、喉部时,患者常常会出现“吞咽异物感”或“食物卡喉”的现象,尤其在吃干硬食物时更明显。

若此类症状持续存在,千万不要只靠含片或润喉茶拖延诊治。

颈部持续疼痛或放射至耳部,也可能是肿瘤侵犯神经的表现。

尤其是甲状腺癌或下咽癌,病灶深处扩展至颈部神经丛时,患者常会感到钝痛、牵拉感或耳鸣,但往往被误认为是颈椎病或中耳炎。

中医认为,肿瘤属“痰核”“瘰疬”“癥瘕”,多因肝郁气滞、痰湿内结所致,疼痛往往为其外在表现之一。

脖子上静脉异常凸起或颜色发紫,也可能是肿瘤压迫血管的结果。

如纵隔肿瘤或肺癌侵犯上腔静脉,可导致血流回流受阻,引起面部、颈部静脉怒张、水肿,称为“上腔静脉综合征”。

此类表现虽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病变已较为严重。

长期低热、盗汗、体重下降,合并脖子包块,警惕淋巴瘤。

临床上,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伴随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出汗、体重骤减等“B症状”,是典型的红旗信号。

中医称之为“瘰疬热”,治疗上讲究“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在西医诊疗中,颈部B超、CT、MRI、PET-CT、穿刺活检等检查手段,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关键。

尤其是甲状腺结节的TI-RADS分级、淋巴结的形态分析、血流信号评估等,能有效判断是否存在恶性趋势。

而在中医辨证论治中,重视体质调理与情志疏导,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通过调脾胃、疏肝气、化痰湿等方法,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在药物治疗方面,西医以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药物为主。如甲状腺乳头状癌首选手术切除,需配合放射性碘治疗;

淋巴瘤则常用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化疗。而中医方面,临床常用夏枯草、浙贝母、牡蛎、丹参、黄芪等中药,以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补气扶正为治则,协助改善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中,预防癌症的关键在于规范筛查与生活方式管理。建议:

定期体检,尤其对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颈部B超、胸片、肿瘤标志物检测,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戒烟限酒,清淡饮食,避免高盐腌制、熏烤食品,多摄入新鲜蔬果与富含硒的食物如蘑菇、黑木耳、海带等。

保持情绪稳定、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与压力过大,增强免疫力,远离肿瘤诱因。

颈部出现异常肿块、持续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时,切勿自行判断拖延,应及时就诊。

调理体质可配合中医治疗,根据辨证使用中药,改善体内“痰瘀互结、湿热内蕴”的环境。

癌症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藏在我们身体的一个小小角落。脖子,作为人体的重要“窗口”,常常最早揭示癌变信号。

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尤其是来自脖子的“细节警报”,是每个人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第一步。

请记住:当脖子在说话,身体其实已经在求救。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我们战胜癌症的最大底气。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善待自己的身体,警惕异常,健康同行。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4)[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2]李志刚, 胡晓东. 头颈部肿瘤早期表现与诊断策略[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 58(4): 321-326.

[3]王丽, 张旭. 中医药辅助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4, 31(10): 78-8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伍一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