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这3种食物,小心胰腺癌找上门!一个检查,帮你排查风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05:33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9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口下肚的“美味”,可能正悄悄把你推向胰腺癌的深渊。这不是危言耸听。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因为它发现晚、进展快、死亡率高。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胰腺癌病例约为13.1万,死亡人数高达12.2万,五年生存率不足10%。

这意味着,十个胰腺癌患者中,九个活不过五年。为什么胰腺癌这么“毒”?一方面它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另一方面,它和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关系太大了。

香肠、腊肠、培根、午餐肉,吃得越香,死得越快。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将加工肉类列入一级致癌物。研究显示,每天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患胰腺癌的风险会增加19%。

特别是含有亚硝酸盐的腌制肉类,会在体内形成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直接攻击胰腺细胞。别说少吃没关系,胰腺癌不讲道理,只认剂量。

糖,不只是让你长胖,它可能正在喂养癌细胞。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指出,长期高糖饮食与胰腺癌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大量糖分刺激胰岛素持续分泌,造成胰腺负担长期过重。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正是胰腺癌的温床。甜饮料、蛋糕、奶茶、各种“无糖”但含代糖的零食,别再骗自己了,它们比你想得更毒。

炸鸡不是鸡,是炸弹。油炸食品富含反式脂肪酸和致癌成分。长期摄入,不仅诱发胰腺慢性炎症,还可能通过炎症微环境促进癌变。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显示,高脂饮食会使胰腺癌风险增加23%。

尤其是反复高温油炸的食物,在反复加热的油中还含有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作用于胰腺,可直接诱发细胞突变。

很多人觉得,吃点腊肠、喝个奶茶、来点炸鸡,哪能那么倒霉?但问题是,胰腺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它和吸烟、长期饮酒、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风险因素,很多也和饮食挂钩。胰腺癌不是随机出现的,是一点一滴“吃”出来的。

胰腺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出现黄疸、上腹痛、体重骤减、食欲下降等表现,往往已经是中晚期。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风险更高:

长期患有糖尿病或近期突然血糖控制异常;

有慢性胰腺炎病史;

有家族胰腺癌史;

长期高脂饮食、吸烟、喝酒。

胰腺癌最怕的不是症状晚,而是你错过了早期排查的机会。

很多人觉得体检做个B超就够了,但B超几乎查不到胰腺的细节结构。想真正排查胰腺癌风险,建议做胰腺磁共振(MRCP)联合血清CA19-9检查。

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肿瘤标志物,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但在胰腺癌患者中有超过80%的升高率。如果你有高危因素,建议每年检查一次;如果家族有胰腺癌史,45岁后最好每半年筛查一次。

因为它生长的位置太“隐蔽”,又靠近许多重要器官,比如十二指肠、胆管、胃,一旦扩散,手术就几乎没有机会。

而手术,是目前治愈可能性最高的唯一方式。问题是,能手术的胰腺癌患者,不到20%。等你发现它,往往已经扩散到肝脏、肺,甚至全身。这个时候,不是治不治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过三个月。

你不需要滴油不沾,不需要完全戒糖,也不需要从此和肉类绝缘。但你得明白:你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有成本。

吃得越随意,未来可能付出的代价越大。特别是当你知道这些食物和胰腺癌有明确相关性时,再装傻就不是无知,是赌命。

胰腺癌不是天降横祸,它很多时候是“吃”出来的,是你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惯,慢慢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别等身体出问题才开始健康饮食,别等医生开口才去做检查。你要做的,是在今天,立刻,对你最爱的那几种“毒嘴瘾”,说一句:“够了。”

资料来源:
①.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 2023年版.
②.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Monographs Volume 114: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③. Bao Y, et al. "High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in men and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8, 88(6): 1397-1403.
④. 李丽萍. 癌症病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及饮食指导[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24):148-149. DOI:10.16040/j.cnki.cn15-1101.2010.24.107.

来源:吾观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