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33岁的赵先生半年前查出急性白血病,那天他一边挂水一边还在处理工作上的事,嘴里说着等化疗结束就回去接着干。
他觉得自己还年轻,扛得住。可到第四个月,病情突然恶化,进了ICU,医生说话变得很谨慎。他家属问得急了,主治医生才说了一句,“他这段时间很多事没注意,拖了。
”这句话不难懂,但真正的意思只有医护知道——赵先生不是被病打垮的,是被自己的认知方式逼到这个结局。
大多数人听到白血病这个词会觉得遥远,以为是小孩子容易得的病,也有人只知道是血液系统的问题,却不了解它多难缠。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9万例白血病新发病例,其中超过45%是急性白血病,而这类病的特点就是进展快,时间窗口短。
一旦治疗策略不够紧凑,或者病人不配合,后果来得会非常快。赵先生的病情从可控到失控,只用了两个月。
他最初治疗配合得还可以,住院、化疗、定期检查都有做。但出院之后,人一下子放松了。他以为不发烧、不出血,就算稳定了。
一个月后,血象开始下降,医生建议住院调整,他说能再等等。他的意思很清楚,不想再进医院了,想靠自己撑过去。
问题就在这。白血病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扛住的病,它不是靠休息就能好转的状态。
这种病最关键的是“病程控制力”,意思是要一直在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调整治疗节奏、药物反应和身体代谢状态。
一旦病人自作主张打乱节奏,很容易让细胞扩增失控,尤其是在急性类型里,哪怕漏掉一次关键的复查,也可能导致早期复发信号被忽略。
赵先生没有意识到一个事实,白血病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动态博弈。
他没把化疗后的每一轮巩固治疗当回事,觉得已经“缓解”就意味着快好了。
很多人也有类似想法,但这个想法本身就是致命误区。白血病的“缓解”,只是血液中恶性细胞减少到检测不到,不代表彻底消灭了病灶。
骨髓里、外周器官里可能还有残存细胞在活动。现代检测手段可以追踪最小残留病灶(MRD),但需要频繁检测、精密分析。这些赵先生都没做。
而且他没控制好免疫状态。他用了一些保健品,号称能“提高免疫力”,
但这些补剂里有些含有人参皂苷、黄芪多糖等成分,会在某些阶段刺激细胞增殖,这对白血病这种细胞异常增生类疾病是不安全的。
很多病人都掉过这个坑,以为增强免疫是“通用良方”,但在肿瘤治疗中,免疫不是越强越好,而是越稳定越安全。
尤其在造血系统疾病中,免疫系统本身已经异常,再刺激,反而可能引爆新的免疫冲突,比如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营养也是个关键盲区。赵先生胃口不好,但又怕吃得少营养不够,就自己上网看“抗癌食谱”,吃了不少高蛋白、高能量的代餐,结果肝功能指标升高,血脂也不稳。
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在化疗后,肝脏和肾脏代谢能力已经下降,这时候吃重口的营养品,不是补,而是负担。
医生查阅记录发现,他连续三周自己加服了某品牌的多肽粉,还喝了每天两杯羊奶,说是要“补血”。这些做法,看上去是积极的,但完全脱离医生控制。
白血病的控制和管理,其实很像在下棋。不是只看当前状态,而是要考虑下一步、下两步。赵先生走错的,不是一两件事,而是整套决策模式。
这件事还引出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情绪。赵先生其实有明显的情绪问题,表面很强势,私下失眠、焦虑、烦躁。
他不愿意别人说他“像个病人”,也不愿意面对自己可能要长年治疗的事实。
他的抗拒让他用“忙碌”来对抗无力感,用“自己决定”来对抗医疗的不确定性。他没有求助心理支持,也没有参加任何患者互助组织,所有情绪都压在自己身上。
2021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白血病患者在诊断后的6个月内,约有43%出现中重度抑郁状态,约27%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依从性下降。
这不是心理问题附加在病上,而是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病情控制。压力荷尔蒙的波动,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血象恢复速度也受影响。
赵先生的治疗脱轨,和他心理状态的压抑,是互相放大的。
白血病本身不罕见了,但社会对这类病的“长期认知”依然很弱。很多人还在拿抗生素治疗思路来理解肿瘤:杀灭、清除、恢复。
但现实是,这类病需要的是“动态稳态管理”——监测、调整、缓冲、预警。
不是光靠化验单,而是每天观察体温变化是否平稳、睡眠是否深、心跳是否异常、皮肤颜色有没有波动、舌苔是否变厚、轻压小腿有没有浮肿。
这些细节看似琐碎,但它们组合起来,能提示病人体内代谢状态、血流动力学、免疫稳定度是否被打破。尤其是在家期间,不可能天天化验,但身体是会给出信号的。
如果患者能坚持每天写下这几个指标,形成自己的“病情日志”,不仅能提前发现问题,也能在医生问诊时提供关键参考。
这种方式不是仪器,也不贵,但它要求患者得真把自己当成一个复杂系统来对待,而不是只是“有病治病”。
真正能活下去的,不是体质最强的,也不是药最多的,是那些最早意识到病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管理的人。
赵先生的问题就在这儿,他没做管理,他在“扛”。但白血病不是靠扛能过的病。这个教训,不只是给他一个人准备的。
[1]黄俭,程小伟.成人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治疗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20,34(06):606-608+610.
来源:中国健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