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驻马店的一个小村庄,62岁的张建国正对着手机屏幕讲解自家种的有机红薯。短短三个月,他的抖音账号“老张种红薯”粉丝突破5万,直播间日销售额最高达到8000元。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老农民,如今成了十里八乡的“带货红人”。
在河南驻马店的一个小村庄,62岁的张建国正对着手机屏幕讲解自家种的有机红薯。短短三个月,他的抖音账号“老张种红薯”粉丝突破5万,直播间日销售额最高达到8000元。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老农民,如今成了十里八乡的“带货红人”。
一、藏在田间地头的“懒人金矿”
走进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67岁的李秀英正用手机扫描黄瓜包装箱上的二维码。她的“老李家菜园”微信小程序里,200多个城市客户正在预定当季新鲜蔬菜。“以前卖菜要凌晨三点去批发市场,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把钱收进口袋。”李秀英的记账本显示,去年通过社区团购和冷链配送,她多赚了7万元。
这种“田间直连餐桌”的模式正在改变农村经济生态。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产品电商规模突破3万亿元,60岁以上农村网商同比增长42%。在江苏宿迁,72岁的王德发甚至组建了“银发直播团”,带着村里20多位老人轮流直播卖螃蟹,旺季单日流水超过10万元。
二、农机共享:一柄铁锹撬动万元收益
湖南岳阳的稻田边,65岁的陈师傅刚给插秧机加满油。他花3万元购置的二手插秧机,通过“滴滴农具”APP接单,春耕季为周边农户服务,两个月净赚1.8万元。“城里人搞共享单车,我们搞共享农机,机器闲着就是废铁,动起来就是印钞机。”陈师傅的手机里存着23个农机租赁群,最远接到过200公里外的订单。
这种共享经济正在激活农村沉睡资产。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4年全国农机共享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500万,55岁以上经营者占比达37%。在东北黑土地,甚至有老人将祖传的牛车改装成观光车,对接乡村旅游项目,年收入比种地高出4倍。
三、废品里的“隐秘富豪”
河北邢台的赵金宝夫妇,每天开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十几个村庄。他们的“流动废品站”不仅回收塑料瓶、旧家电,还帮村民代卖闲置农具。去年夫妻俩靠着细分金属品类、对接城市再生资源公司,净利润达到15万元。“城里人眼里的垃圾,在我们这儿都是明码标价的宝贝。”老赵的秘密账本里记录着铜铝价格波动规律,精确到每公斤差价0.8元。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行当正孕育新机遇。2024年全国农村再生资源回收量同比增长28%,60岁以上从业者平均月收入超过4500元。在浙江义乌周边,有老人专门回收电商包装箱,经简单翻新后以半价返销给网店,利润率高达40%。
四、手艺人的“新钱途”
在四川眉山,73岁的周玉芬重拾荒废四十年的竹编手艺。她的“非遗竹器”抖音账号里,手工灯笼教学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定制订单排到半年后。“以前赶集卖竹筐,现在全球收徒弟。”周婆婆的工作间贴着中英文价目表,最贵的定制屏风卖到8800元。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农村创收新引擎。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非遗产品线上交易额突破120亿元,银发手艺人平均收入较三年前增长3倍。在陕西凤翔,82岁的泥塑艺人李仲生甚至开起网络大师课,单节直播打赏收入就超过他过去一年的卖货所得。
走访全国8省23个村庄后,我们发现农村创富的逻辑正在重构:76岁老人用无人机喷洒农药,68岁大妈靠气象数据分析种菜,这些曾经难以想象的场景已成日常。正如乡村振兴专家所言:“当城里的白领在会议室讨论‘下沉市场’,真正的农村创富者早已在田间地头建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来源:农村茶花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