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河南周口某村庄的村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2010-2020年间,这个不足3000人的村子走出了47名大学生,但如今常住村民中,35岁以下年轻人不足百人。村支书老张掰着指头算:"这些年考出去的娃,没一个回来的。去年好不容易有个孩子考上重点
被掏空的乡村:人才流失的残酷真相
站在河南周口某村庄的村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2010-2020年间,这个不足3000人的村子走出了47名大学生,但如今常住村民中,35岁以下年轻人不足百人。村支书老张掰着指头算:"这些年考出去的娃,没一个回来的。去年好不容易有个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全村人凑钱供他读书,结果毕业后直接留在了深圳。"
这不是个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累计流失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超过3800万。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人才带走的不仅是智力资源,还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山东菏泽为例,当地年轻人在济南、青岛购房的资金,每年超过40亿元,相当于全县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教育资源的集中反而加剧了这种失衡。湖北黄冈中学作为全国知名的"高考工厂",过去十年培养出23位省状元,清北录取人数常年位居全省前列。但据校方统计,近五年毕业的1200名优秀毕业生中,选择返乡就业的不足5人。一位资深教师感慨:"我们就像一台抽水机,把农村最优质的人才都抽到了大城市。"
历史的回响:传统乡村的人才循环
回溯历史,中国传统乡村曾形成独特的人才循环机制。明清时期实行"致仕制度",官员退休后必须返回原籍。据《苏州府志》记载,仅明清两代,苏州就有2000多位致仕官员返乡,他们带回的建设资金超过50万两白银。这些乡贤在乡村修建学堂、桥梁,创办义庄,形成了"耕读传家"的良性循环。
徽州地区的发展就是典型案例。明清时期,徽商群体积累财富后纷纷返乡,投资家乡建设。他们不仅修建了宏村、西递等世界文化遗产,更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据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共出了2864名进士,平均每两年就有三位徽州人考取功名。这些人才又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退休后再返乡建设,形成了可持续的人才流动。
宅基地困局:被锁住的乡村资产
走进浙江义乌何斯路村,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通过宅基地改革实现了华丽转身。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工作室,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入驻。数据显示,何斯路村的宅基地利用率从不足40%提升到92%,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宅基地的闲置现状。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空置宅基地超过6000万亩,相当于一个海南省的面积。更令人惋惜的是,这些闲置资产背后,是1.2亿栋常年无人居住的农房。
山东临沂的90后小伙李磊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8年,他辞去北京的工作,利用父母的宅基地建起直播基地,专门销售家乡的农产品。短短五年时间,他的团队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就业,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如果没有这块宅基地,我的创业梦根本无法实现。"李磊说。
税收杠杆:比补贴更有效的发展动力
在贵州毕节,一场静悄悄的改革正在改变当地的经济面貌。2019年,毕节推出"企业所得税10年减免"政策,承诺新入驻企业前五年免征、后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项政策实施后,短短三年时间,就吸引了237家企业入驻,创造就业岗位1.8万个。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带来的技术和资金,让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8300元跃升至2023年的1.6万元。
对比传统的财政补贴模式,税收减免展现出明显优势。财政部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央对农村的直接补贴超过2.3万亿元,但部分地区出现了"等靠要"现象。而在税收减免政策下,企业为了持续享受优惠,必须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从而形成"政府让利、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三赢局面。
江苏宿迁的实践更具启示意义。当地设立"乡村振兴税收优惠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增值税、所得税等多项减免。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当地农村企业数量增长了40%,吸纳就业人数增加了3.2万人。
争议与破局:宅基地改革的可行路径
对于宅基地改革,最大的争议在于如何平衡资源盘活与集体土地保护。江苏宜兴的试点经验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当地规定,只有原籍村民或直系亲属,才能购买农村宅基地,且面积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同时,建立宅基地流转平台,对交易价格、用途等进行严格监管。这项政策实施五年来,既保障了农村土地集体性质,又吸引了超过1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
广东清远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则更具创新性。村民可以将闲置宅基地置换成城镇商品房或村集体股权,既保留了财产权益,又盘活了资源。数据显示,该模式实施后,当地农村土地利用率提升了37%,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结语:让乡愁照进现实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激活人的力量。当我们看到浙江松阳的古村落因返乡创客重焕生机,当我们见证贵州毕节因税收政策吸引产业落地,或许应该重新思考: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在于投入多少资金,而在于能否建立起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从历史经验来看,"衣锦还乡"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制度壁垒,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游子愿意返乡、能够返乡。毕竟,没有什么比家乡的发展,更能让乡愁找到归宿。
当政策的阳光照亮乡村的每个角落,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知识和梦想回到家乡,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乡村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复兴时刻。这不仅是经济的复苏,更是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人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与期待。
来源:农村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