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写动人的情书,而作家所要书写的爱不是“随机解”|“AI与爱”三人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13:41 2

摘要:本文作者桑田从经典作品中的爱情书写为例,强调人类的爱既不是“随机解”,也不是“最优解”,而是“独特解”。作家们探索的那些“从未被表达过的爱”,恰是AI无法模拟的情感。

“AI与爱”三人谈

在这个AI介入情感书写的时代,我们人类还会懂得“爱”吗?毕竟AI已经能写出无比动人的情书,那作家所写的爱的独特性又在哪里呢?

本文作者桑田从经典作品中的爱情书写为例,强调人类的爱既不是“随机解”,也不是“最优解”,而是“独特解”。作家们探索的那些“从未被表达过的爱”,恰是AI无法模拟的情感。

近年来,AI在情感模拟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从聊天机器人到AI伴侣,再到可以生成动人情书与言情小说的文本模型,技术正在重塑我们对爱情的想象。然而,我们不得不问:AI生成的爱情,真的是爱吗?在这个AI介入情感书写的时代,我们人类还会懂得“爱”吗?

其实,爱情是人类能做出选择的崇高表达,人能够“爱”的核心,在于人可以自主选择所爱之人的能力。这种选择的意志无论何时都无法被机器所取代。机器只能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遵循预设的模式,即便呈现出某种“随机性”,本质上也不过是受限于数据与因果链条的计算结果。而人的神秘、人的可爱,乃至爱中所常常经历的伤心与遗憾,恰恰才是爱之魅力与人之宝贵的展现。

爱情之所以珍贵,不是因为它符合逻辑,而是因为它超越逻辑。真正的爱不是情感的重复模拟,而是自由的选择,这常常是毫无来由的。爱某个人,从来不是基于数据计算出的“最优匹配”,而是个体自主的决定,即使这个选择非理性、不完美甚至充满风险。AI永远无法做出真正的选择,它所生成的情书可以调用无数爱情小说中的浪漫表达,组合出最动人的文字。然而,这不过是海量数据的模式匹配,它复现不出那个爱恨交织、充满悲喜的“爱之主体”。当AI被用于约会匹配、情感陪伴时,它可以模仿完美的回应,却无法真正承担爱的责任。AI可以计算我们可能最喜欢的类型,但却无法决定我们究竟会爱上谁,因为爱不是概率计算,而是一种存在的承诺。

AI时代的浪漫,不应沦为繁密文字背后的空洞。真正触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往往游走在爱与不爱的边界,在获得与失去之间徘徊挣扎。爱是选择,但选择并不意味着确定;爱是给予,但给予未必换来回报。在文学史上,最令人铭记的爱情往往是违背常理的,是带着命运的悲情色彩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燃烧的冲动,是义无反顾的沉溺,但正是这份不计后果的激情,让他们的爱情成了直抵人心的悲剧;《简·爱》的爱,是理智与情感的拉扯,是独立人格与爱情渴望的交锋,简·爱必须在自尊与爱之间做出痛苦抉择;而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更是命运的戏弄,爱而不得,得而复失,最终只能在人生的荒凉中回望曾经的温存。这些爱情无法拆解为数学的推演,它们无法被计算、无法被优化,它们存在于人性的幽微角落,充满偶然的缺憾。正是这些“不完美”,让爱情成为文学最永恒的主题。

在这样一个时代,爱情作家还存在的最大希望在于:人类的爱既不是“随机解”,也不是“最优解”,而是“独特解”。换言之,人类的爱既非盲目的随机碰撞,也非精确计算后的最优匹配,而是一种无法被复制、无法被预测而必须诉诸主体自身来承担的选择,它独一无二且无需理由——“我就是这样选了,我就是这样爱了,我愿意为我爱的选择承担一切代价!”在个体生命某一刻的自由决断面前,一切冰冷的数据计算都将黯然失色。

电视剧《绝对彼氏》

在AI时代,作家的真正挑战不在于如何运用AI,而在于如何超越AI,去书写那些人类独有的、无法计算的爱。若AI只能匹配和重复越来越“公式化”的爱情叙事,那么它的故事将永远停留在可预测的模式之中,按照最优解去编织“完美的爱情”。它可以分析无数经典文本,提取出最符合逻辑的情感发展轨迹,但缺乏真正的情感冲突和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深锁在排列组合中的数据也永远无法理解人与命运之间的抗争。作家的使命,便是打破这些模式,去书写那些不可计算的爱情,挖掘那些拼配出来的素材无法触及的情感深度。

那么,在海量自动生成文字的时代,作家还可以怎样书写真正的“爱”呢?或者戏谑地说,作家如何让读者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机器呢?也许,至少在这些“阵地”上,人的优势依然是无与伦比的——

首先是书写“非理性”的爱。AI可以构造符合情感逻辑的故事,却无法真正理解人的冲动、直觉、挣扎和悔恨,而这些恰恰构成了爱情的核心。《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爱凯瑟琳,他的爱狂暴、极端甚至毁灭一切,包括毁灭自己,但也正是这份不合常理的深情,让这段爱情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AI可以自言自语一些描述性的文字,却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这种炽烈,它唯能出自于真实的人类作家之手。

然后是书写独特的情感经历。AI只能模仿过去已有的爱情叙事,但很显然,人类的情感体验是无限的。作家可以去探索那些“从未被表达过的爱”,去书写那些隐藏在人性幽微之处的情感,这在数据记录中是找寻不到的。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用琐碎的记忆片段拼接出一段爱情的模糊轮廓,他的文字没有直白的告白,却在细腻的回忆与错综的心理活动中,构建了一种无法被复现的爱的形态。这样的情感复杂度是AI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无法真正体验时间的流逝,也无法理解那些未曾言说的细微情感如何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电视剧《绝对彼氏》

最后是书写“失败的爱”。AI擅长制造完美的爱情叙事,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恰恰是那些被打碎来放在读者面前的爱,是那些带着遗憾与痛苦的爱情带来的记忆共鸣。完美的爱情只是童话,而遗憾的爱情才是人生,厚重的滋味很难被单薄的辞藻覆盖。《半生缘》中的曼桢与世钧曾经相爱,却因现实的阻隔而错过彼此,最终只能用一句“我们回不去了”来终结这段感情。AI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结局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优化”情节,让他们最终团圆,但人的情感世界并非数据模拟的标准叙事,而是充满命运捉弄的复杂演化。这些“非最优”的选择,恰恰是文学最动人的地方。在AI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爱情的非理性、偶然性与遗憾感,因为这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这是AI永远碰触不到的人之尊严所在。

爱情无法被机器承载,也无法被机器取代,因为爱是自由意志的最高体现。AI大模型所能归类的诸多人类现象中,爱情也许是最不可捉摸的那一个。这种无法与主体剥离的情感最难被类型化,最难被演算,唯有人能用自己的心去感知另一个心灵。反之,如果哪天爱情之中一切令人心动的未知都被消除了,那么爱情本身的生命也就凋零了。文字符号背后若是一个“无心人”,那么它就算是“写”出再长的情书与故事,也不过是一个重复播放着磁带的录音机而已,它打扰了耳朵——它不是“他”或“她”,人与人之间的爱不需要理由,也永远不会受到数据的规训——无论到怎样一个数字的时代,唯有作家,才能让爱情的故事持续燃烧。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摄图网、剧照

这些平台都可以找到我们,

可不要失联哦

@文艺速效丸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

来源:文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