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先帝宠爱的幼子,却被皇兄长留京师: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卫王家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07:30 2

摘要:前言: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二月的时候,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之中,新落成了一座亲王墓:岐惠王坟。岐惠王朱祐棆,当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因其死后无嗣,故而才将棺椁从封国德安府运回京师安葬。

前言: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二月的时候,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之中,新落成了一座亲王墓:岐惠王坟。岐惠王朱祐棆,当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因其死后无嗣,故而才将棺椁从封国德安府运回京师安葬。

然而就在此时,卫恭王坟司香奉御曹德却站出来上奏,表示岐惠王坟所在区域属于当年卫恭王的赐地,六十多年来一直用以供奉大慈恩寺的香火。现在该如何处理,请朝廷明示。这里的司香奉御,从七品,掌管王坟的上香祭祀事务。对此孝宗作出批示,将其地的产出一分为三,大慈恩寺、卫恭王和岐惠王各得一份。

户部议分为三,其二以奉二王香火,一仍留本寺。从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卫恭王朱瞻埏与宣宗朱瞻基剧照

这里的卫恭王朱瞻埏,从辈分上来说,和孝宗的曾祖父明宣宗朱瞻基相同。但是他以曾叔祖之尊,却也只能和侄曾孙朱祐棆一起享受自己赐地所产出的香火,说起来都是因为没有儿子。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卫王殿下,看看他在兄长朱瞻基宣德年间都有哪些故事。

朱瞻埏,生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时任皇太子朱高炽第十子,生母皇太子庶妃郭氏。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老人家的命根子”,太子共有十个儿子和七个女儿,朱瞻埏在这十七人中年龄最小,故而深得老父亲的宠爱。

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尚食》之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剧中第十八集的时候有一场厨艺比拼,没想到期间卫王因疑似食物中毒而突然倒地,结果皇帝朱高炽一把推开了太子朱瞻基,显示他对这个小儿子的关心更在长子之上。电视剧的剧情虽然有虚构,但仁宗疼爱卫王这一点,却并不假。

朱瞻埏的生母郭氏,是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的孙女。郭家虽然也称得上是名门,但郭氏的祖父郭英、伯父郭镇、父亲郭铭都得罪了靖难篡位的太宗朱棣,故而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郭英去世后,武定侯的世袭爵位就此失传。

郭氏与朱高炽剧照

为了能够中兴,郭家想出了一个曲线救国的方式:枕边风大作战。于是郭铭的女儿被送入太子东宫,而郭家的另一位姑娘则被送入汉王府,但身份一样,都是庶妃。您还别说,效果还真是杠杠的,因为郭铭的两个儿子很快就获得了官职。

升府军卫千户郭琮为旗手卫指挥佥事舍人,郭玹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琮、玹,皆故武定侯郭英孙。时英二女孙,长为皇太子庶妃,次女汉王庶妃。琮、玹以亲,俱食禄不任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十四》

除了朱瞻埏以外,郭氏还有两个儿子:朱瞻垲、朱瞻垍,可见其在太子东宫的地位。朱高炽爱屋及乌,对幼子更是百般宠爱。郭氏在写给其祖母严氏的信中,曾经提到了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朱高炽对卫王有多上心。

近者小子少见几热疮,数日即安。过蒙殿下偏钟慈爱,恐生痘斑,忽闻斋所,特为祈祐。时享回宫,辄令内使马如龙建坛酬愿。截日以来,嬉嬉好好,倍于常时,无烦祖母之念。—《郭贵妃家书之七》

卫王朱瞻埏剧照

热疮,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多见于高热过后,一般一周内即可痊愈。而朱高炽唯恐儿子长痘留下后遗症,亲自前往斋所为儿子祈祐。儿子康复之后,又让内使马如龙前往斋所为儿子建坛还愿。所谓的斋所,指的是祭祀前斋戒,习礼的场所。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驾崩。当年八月,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登基,即明仁宗。十月初八日,新天子册立后妃,其中太子妃张氏被册为皇后,郭氏则被册为贵妃,在后宫中位在诸妃之上,仅次于皇后。十月十一日,皇帝封建诸王,9岁的朱瞻埏被封为卫王。

父皇疼爱,母妃身份贵重,小卫王的未来似乎是一片坦途。

既然身子弱,为何还要去祭陵?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仁宗朱高炽在紫禁城钦安殿突然驾崩,享年48岁。不过对于10岁的卫王来说,最悲伤的一天还远没有到来。当皇太子朱瞻基千里迢迢从南京赶回登基之后,朱瞻埏的生母郭贵妃竟然被殉葬了。

然前是登极所封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仅郭贵妃、王淑妃在所殉中,何也?况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又上未崩前之两月,曾封张氏为敬妃,为荣国忠显王之孙,今太师英国公辅之女,册文中赞美甚备,亦不从殉,盖以乃祖父勋旧特恩也。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宫闱》

郭贵妃剧照

明代晚期著名的史学家沈德符,就在其所著的《万历野获编》之中,对于郭贵妃殉葬一事提出了质疑。在沈德符看来,郭贵妃既有子嗣,又是勋贵之后,无论如何不应该被殉葬。那么她的死因,只能从贵妃地位“下中宫一等”来寻找,换句话说,是张皇后一定要她死。

再提一句,当年闰七月十三日,卫王的亲哥哥滕王朱瞻垲突然去世,年仅17岁。仅仅几个月后,滕府在黄顺店的居宅就被皇帝送给了他亲舅舅、皇后的兄长彭城伯张昶。期间到底有没有阴谋论,恐怕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仁宗系的五位亲王:郑王、襄王、荆王、淮王和梁王分别前往各自封国就藩。还留在北京的亲王还剩下两位:越王朱瞻墉和卫王朱瞻埏。越王之所以留下,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解释过,是为了做备胎。而卫王之所以没有就藩,一来是年龄小(14岁),二来是身子弱,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那场热疮导致的。

幼善病,宣宗抚爱之,未就藩。—《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卫王朱瞻埏剧照

大明首席祭祀官

明初的时候制度草创,很多礼仪都处在摸索阶段。而且随着太宗朱棣迁都北京,朝廷又要重新制定祭祀先帝陵寝的礼仪制度。比如朱棣所在的长陵,当仁宗在位之时,是让皇太子朱瞻基在清明节的时候前去祭祀。但是等到宣宗即位之后事情又有了变化,因为朝廷并无皇太子,于是在太宗禫祭的时候,是让襄王朱瞻墡谒祭长陵。

那么现在又多了一座仁宗的献陵,又该怎么安排各大重要节日的祭祀呢?行在礼部提出献陵的礼仪制度应该和长陵一样,祭祀官员则由在京文物衙门官员担任。

壬辰,行在礼部奏: “故事岁遇清明、七月望及冬至日,行在太常寺具祭仪,在京文武衙门分官祭长陵。今后每岁祭献陵,宜如长陵之礼。”从之。—《明宣宗实录卷十》

一直到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汉王叛乱之前,朝廷始终执行上述拟定的礼仪制度。然而在处置了二叔朱高煦之后,宣宗也许是感到对祖父和父亲心中有愧,于是自当年冬至节起,派出郑王朱瞻埈前往陵寝进行祭祀。

而在郑王之国以后,宣宗先是在宣德四年冬至节的时候,让皇亲武定侯郭玹前去祭祀长陵和献陵。之后可能觉得武定侯的分量还是不够,次年正旦节之时,宣宗把这个重担交到了弟弟卫王朱瞻埏的身上。

十三陵长陵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清明节,宣宗亲自陪同皇太后张氏前往天寿山祭祀长陵和献陵。这一次祭陵声势浩大,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安顺伯薛贵、忠勇王金忠等勋贵亲率大军扈从,包括卫王在内的皇亲、驸马一起从行。

自此之后,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旦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九月三十下元节,以及冬至节、清明节、万寿圣节之前,如无意外,卫王朱瞻埏都会前往陵寝进行祭祀,就此成为了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行文至此,笔者有个疑问,既然卫王身子弱,为何还要一直让他去传统文化中“阴气极重”的先帝陵寝呢?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九月,宣宗再度率师巡边。由于当时已经接近十月孟冬(又称小阳春,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届时皇帝应该亲自前往太庙进行祭祀。担心自己赶不回来的朱瞻基派人告诉卫王,让他去太庙代替自己行礼。至于长陵和献陵,可以交给他们的姑父宋瑛。

戊子,遣官赍书谕卫王瞻埏曰:“孟冬享太庙。至期,王代行礼,其敬慎之。” 别敕行在礼部及太常寺文武群臣陪祀如仪。仍命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于下元节祭长陵、献陵。—《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二》

太庙

卫王享太庙的时间是十月初一日,宣宗回京的时间是在十月初三日,而他给弟弟写信的时间是九月十四日。也就是说,朱瞻基明明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行程,赶回北京来享太庙,但他宁愿多打两天猎也不愿意赶回来,奇哉怪也。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果报应,打猎的时候身体倍棒的宣宗,突然却在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时候“不豫”。此后群臣在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连续到左顺门问安,但宣宗病情始终未能好转,连“岁暮”去太庙祭祀行礼都无法前去,只能再次让卫王代替。

壬申,立春,免贺礼。文武群臣诣左顺门问安。岁暮享太庙,遣卫王瞻埏行礼。—《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结语: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驾崩,新继位的英宗朱祁镇年仅九岁,不但不能亲政,就连很多礼仪活动都无法完成,而这些任务,也都交给了卫王朱瞻埏。

说起来也很奇怪,京中明明还有年纪更长的越王朱瞻墉,但上到张太后,下到宣宗,既不让他之国,也不让他参与任何礼仪性的活动。从皇宫周边到天寿山陵寝这一路的行程,在古代的道路条件下,肯定不会让人感到愉快。然而皇帝却偏偏要让身子弱的卫王去祭陵,是不是也很诡异。

难道说越王是备胎,卫王是备胎的备胎?日后朱瞻埏在正统初年便英年早逝,也不知道和长年祭祀陵寝有关。

来源:千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