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一经面世便引起关注,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的舞台剧版好评如潮。近日,该剧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让京城观众感受到这部“现象级国风大戏”的魅力。
王润
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剧照。 秦智芝摄
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一经面世便引起关注,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的舞台剧版好评如潮。近日,该剧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让京城观众感受到这部“现象级国风大戏”的魅力。
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将独特的悬疑叙事与宋韵美学深度融合,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为线索,通过“梅船案”与“八子案”两起离奇命案,揭开大宋繁华下的暗流涌动。舞台上,案情扑朔迷离又环环相扣,真相似乎近在眼前却又被层层包裹,牵动观众心魄。
面对原著小说中824个人物的庞杂叙事,编剧马楠不仅清楚梳理了错综复杂的案件线索,在有限的场景切换中将主要案情和推理过程讲述得明明白白,而且难能可贵地抓住了故事内核与人物气质,半文半白的对白颇见文学功底。导演王骏晔举重若轻,让剧本中的人物化作台上的鲜活身影,同时在光影交织与古韵流转中展现出宋代社会的繁华与隐秘。
剧中人物形象相当鲜明。尤其是上话优秀演员贺坪饰演的汴京“讼绝”赵不尤,将“隐匿市井却难掩卓然清正气度、身居闹市却不落济世救民之志”的人物气质诠释得十分到位。亦庄亦谐的顾震,则是当仁不让的笑料担当。东水八子中夫子持重老到,棋子深藏不露,剑子慷慨悲歌,魁子意气挥洒,策子纯良温润,敦子耿直亲切,也都让人印象深刻。剧终谢幕时,众人舞剑高呼“以我心灯一盏,照他长夜寒天”,更是唤起观众内心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
制作团队对宋代文化的深耕令人惊叹。导演选角时特意选择有才艺基础的演员,进组后又特邀不同领域老师带领演员学习宋朝礼仪,精进书法琴技。剧中的文人雅集、弹琴作诗、挥毫落纸,还有点茶打香印、“二鬼摔跤”等技艺,都是演员三个月密集培训的成果。其中雅集伴奏的一曲《春启》,竟是演员从零开始,练就能在舞台上现场演奏古琴曲的能力。
该剧整体舞美视觉以中国建筑木作的梁柱结构为设计灵感,不同形制、体量的木料纵横相交、层层叠叠,构成巨大的迷网,随着剧情不断变化起伏,营造出错综复杂、环环相扣之感。服饰设计以宋代书画为蓝本,低饱和度的蓝、绿、灰等色彩,复刻宋人“素雅为尚”的审美情趣。《清明上河图》的穿越式还原、宋徽宗的绢本瑞鹤图背景、河面上泛起的晨雾、打斗时闪过的剑光、解读梅花天眼局时的光影配合、梅船向观众迎面撞来的裸眼3D效果……都让人感叹整个团队的审美和用心。
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真正的“密码”,不在流量与噱头,而在对文化基因的虔诚解码,唯有深入历史的“骨相”,方能点燃照亮未来的心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