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对可持续材料需求的激增,天然多肽材料正成为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的焦点。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arkus J. Buehler教授和剑桥大学Tuomas P. J. Knowles教授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发表了一篇题为《De
引言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材料需求的激增,天然多肽材料正成为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的焦点。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arkus J. Buehler教授和剑桥大学Tuomas P. J. Knowles教授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发表了一篇题为《Design and sustainability of polypeptide material systems》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天然蛋白质(如蜘蛛丝、胶原蛋白)的自组装机制、机械性能优化策略及工业化应用前景。研究指出,通过结合人工智能与数据驱动方法,多肽材料有望在包装、医疗、环保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材料科学向绿色化转型。
天然多肽材料的独特优势
天然多肽材料的核心优势源于其层次化自组装能力。例如,蜘蛛丝通过β-折叠纳米晶体形成高强度纤维,其杨氏模量可达21 GPa;胶原蛋白则依赖三重螺旋结构实现高弹性。这些材料通过弱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堆积)的协同效应,在温和条件下组装成稳定结构,兼具高韧性、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图1.多肽跨长度尺度自组装。
图 2.超分子蛋白质系统的成核途径。
图3.多肽材料的机械性能。
数据驱动方法加速材料开发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多肽材料设计中扮演关键角色。AlphaFold2等工具实现了从氨基酸序列精准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解决了长期困扰学界的“蛋白质折叠问题”。此外,生成模型(如扩散模型)可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新蛋白质序列,而多尺度模拟技术则加速了材料力学行为的预测。例如,基于注意力的神经网络模型能捕捉蛋白质序列的长程依赖关系,优化材料性能。
图4.用于理解和设计多肽材料的数据驱动方法。
可持续原料与加工技术
文章强调,蛋白质原料需兼顾环保与工业化可行性。蚕丝蛋白虽性能优异,但其提取依赖动物来源且工艺高耗能;植物蛋白(如大豆、豌豆蛋白)因碳足迹低(比动物蛋白低20倍)成为更优选择。加工技术方面,静电纺丝可制备纳米级纤维涂层,适用于食品保鲜;热压成型则能利用小麦蛋白等植物原料生产可降解薄膜。
图5.多肽提取方法。
图6.蛋白质材料的加工和应用。
应用场景与未来挑战
目前,多肽材料已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
1.食品包装:大豆蛋白薄膜的机械性能媲美低密度聚乙烯,且氧气阻隔性优于多糖材料。
2.水净化:乳清蛋白形成的淀粉样纤维可高效吸附重金属,替代传统化学净化剂。
3.生物胶粘剂:受贻贝启发的多肽材料通过多巴胺基团实现水下强粘附,适用于医疗领域。
4.催化与半导体:设计型多肽组装体可模拟酶活性,甚至展现量子限域效应,为绿色电子器件提供新思路。
尽管潜力巨大,多肽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仍面临挑战。例如,植物蛋白的低水溶性需借助有机酸改良,而重组蛋白的高成本限制其商业化。作者呼吁加强农业废弃物转化技术,并推动多肽材料与传统制造工艺的融合。
展望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Markus J. Buehler教授指出:“多肽材料是连接自然智慧与工业需求的桥梁。通过AI驱动的设计,我们有望在十年内看到可降解包装、自修复医疗器械等产品的广泛应用。”随着政策与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支持,多肽材料或将成为材料科学的下一个“明星”。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陈沫岑与她的科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