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基于老年人认知特征的“双老化”社区空间微更新——以北京市中关园为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17:37 2

摘要:当前,社区人口老龄化、物质环境老化的“双老化”现象日益凸显,对城市更新的内涵也已从单一物质环境更新转向生活品质更新,从“拆建式”全面改造模式转向“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改造。本文围绕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以中关园社区中的社区绿地为空间本底,对人群行为和空间

导读

当前,社区人口老龄化、物质环境老化的“双老化”现象日益凸显,对城市更新的内涵也已从单一物质环境更新转向生活品质更新,从“拆建式”全面改造模式转向“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改造。本文围绕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以中关园社区中的社区绿地为空间本底,对人群行为和空间环境两方面调研观察、访谈交流,积极寻找两者的内在映射关系。同时,从老年人“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认知特征出发,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加工速度理论”和“工作记忆理论”等理论研究,形成老年人工作记忆流程图,总结老年人群体在感知特征、注意特征、记忆特征等方面的特征,并提出适应老年人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指导性原则——减少信息量、提高可读性、减缓更新率、提高参与度、延续场所性。基于此,从而提出设计思路,因地制宜地对社区空间建议实施了渐进式、共建式、共享式的微更新策略,以期对未来“双老化”社区空间的更新改造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字数:7468字

阅读时间:23分钟

键词

老年人,认知特征,“双老化”,社区微更新,规划策略

01

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1]当前我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高龄化的阶段,而物质环境老化的“老旧小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小区的居民也较多呈现了老龄化的特征。在面对居民老龄化与社区物质环境老化的“双老化”(Double Aging)进程中[2],城市更新的理念已从单一的物质环境空间更新转向了多元的人本导向生活品质更新;同时,更新模式上也已从原先的“拆建式”全面改造模式更多地转向“小规模、渐进式”有机的微更新。[3]在本次研究中,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为研究重点,从群体存在的“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记忆认知特征出发,通过在人本和空间两方面的调研观察、访谈交流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对“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荒老化”空间环境的特征进行归纳。由于人作为人工环境的创造者,人与空间必然会产生各类的关联。[4]通过关注人群行为和空间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映射关系,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适应老年人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指导性原则,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更新策略,以期为之后“双老化”社区空间微更新设计策略提供借鉴与思路。

02

研究对象

本次选取的研究范围为中关园社区,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辖域东南部,西与北京大学主校园以中关村北大道一道之隔,北与北京大学燕东园成府路一路相邻,中关园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社区内不少公共空间设施老旧严重,其中社区常住居民1340户,人口总数3763人,60岁以上老人760人。[5]


本次研究场地主要聚焦在中关园二宿舍与三宿舍楼间社区绿地。从调研访谈中发现,社区绿地的使用人群主要来自二宿舍和三宿舍的住户,其中老住户为7-8家,其余多为租户,其中大多数为50岁以上人群。二宿舍和三宿舍围合的社区绿地是半封闭的公共空间,内部有部分自行搭建的休息区,花园,雨棚,菜地以及部分荒野的空地。现状树木比较高大,以白杨和榆树为主,灌木杂草较多。使用群体及基地现状的“双老化”情况严重。

图1 中关园社区南侧绿地区位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03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思路从人本和空间研究两方面开展,寻求出人群行为特征与空间环境特征的映射关系,并以老年人记忆认知为理论依据,进行设计策略的研究和模式总结,通过反馈评估进行验证各环节是否需要修正补充,实现研究闭环。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识别,界定出本次研究的人群和空间,即以老年人和社区绿地的公共空间为聚焦,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观察、座谈交流等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老年人的行为模式以及改造空间的问题进行梳理及归纳,并从中发掘出人群行为特征和空间环境特征的映射关系。

同时,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得到适应老年人的社区空间微更新五大指导性原则,即减少信息量、提高可读性、减缓更新率、提高参与度、延续场所性,最终提出针对老年人特定群体的社区“微更新”的改造策略模式,即渐进式、共建式、共享式。最后通过反馈评估的流程方式,以设计的策略和得出的结论,评估理论的应用程度,问题聚焦的深度,数据颗粒的细度,以及对象界定的准度等“四度”问题。

图2 研究逻辑框架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04

现状分析

4.1 人群使用特征分析

在“老化”社区绿地空间使用人群调研中,以上午6:30-10:00、中午11:00-13:00、下午3:00-6:30为三个时间分段对二三宿舍居民及相邻楼栋的观察及访谈。观察结果发现上午6:30-10:00之间有少数人通行、中午11:00-13:00无人进入、下午3:00-6:30有骑电动车住户进入场地停放自行车,周边有小区内夜跑人路过,园区内活动的多为遛狗人群。经调研发现住户大多分为三类,约45%为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且有自理能力的人群、约25%为75岁以上需要看护的人群以及少部分为孩子上学的租户。在与居民访谈过程中,发现许多人在此居住超多30年中有许多住户表示这里“曾是父母的房子,这房子住过家中几代人。”大多数50多岁的退休老人精力和体力还十分充沛,大数人家中长期有为子女照看的孙辈。

在“老化”社区绿地空间使用频度方面,据访谈,主要分为三类,从不使用、偶尔使用以及经常使用。从不使用的人群,主要原因是场地的封闭性和一楼居民的自行建造行为,致使一部分居民认为场地具有私有性,且认为场地内环境杂乱,夏季杂草丛生且遮挡动物粪便,不愿进入;偶尔使用的人群,主要原因是部分喜欢下楼进行户外活动的居民表示偶尔进去散步或遛狗,碰到熟人就在门口聊天,不会进入长期停留;经常使用的人群,主要是有较强的营造主动性的一楼老年居民,在场地内进行座椅砌筑、种菜、养花、晾衣、雨棚搭建活动。

归纳可以发现,场地的使用人群多为久居与此地的老年人,其行为具有自发性、习惯性、共建性等特征。行为的自发性,对于空间内发生的行为或者所需的设施,都是老人根据自己的需求携带、堆砌或是摆放的。行为的习惯性,老人的行为频率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也体现老人行为具有较强的习惯性,一般都是延续过往的行为习惯,从而致使场地的私有假象和实际的公共属性,导致场地环境成半荒废的状态。行为的共建性,老人进行丰富的自建活动,如门口休憩空间的搭建、晾衣场所的营造、菜地苗圃的维护,这些活动体现出了老人日常对于这些功能的需求,也体现出对居住场地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4.2 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对于空间环境的特征,主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观察、座谈交流等方法进行。基地位置位于二宿舍和三宿舍之间,处于中关园小区尽端。基地原先是封闭的长方形空地,占地约2100平方米。南北为一楼住户的花园,东西有封闭围墙,铁艺大门在西侧。绿地内存在部分自行搭建的入口休息区,小花园,停放电动车雨棚,小菜地以及部分荒废的绿地。现状存在几处树木,相对较为高大,种类以白杨和榆树为主,其下灌木杂草也相对较多。

图3 中关园社区南侧绿地的现状平面及现状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功能分区方面,现状已然通过一些围挡等设施进行一定物理硬性隔离,自发地对空间划分了功能分区,由外向内体现了由动向静的特征,且不同空间特征具有较强的功能导向。设施配套方面,空间内存在座椅、方桌、晾衣架等设施,其中的大部分设施相对老旧,且摆放相对随意,但都是老人自发进行摆放和使用。空间使用方面,私密性较强的或荒废的空间,落叶杂草、老旧情况等相对较多,而针对互动交流而使用的空间、或是私建花园则相对整洁程度较高。

4.3 老年人行为与空间映射特征分析

(1)老年人自行搭建的行为。场地中非常有特色的是居民自行搭建的休息区,车棚是原先北大园林建设部搭建,桌椅家具是居民们从北大留学生宿舍废弃的设施回收的,一张折叠方桌和两个长条座椅,形成了一处简易但是有温度的休息区。简单的休息区代表了附近居民参与到环境的营造中,并且获得了满足,由此产生了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

(2)老年人自建菜地的行为。场地中有两处整理十分平整干净的菜园和苗圃,老年人会根据不同的时节播种和更换花卉,这种自发农作园艺的行为表明了老年人对于空间使用的意愿与诉求。

(3)座椅舒适度的改换行为。场地内存在几处石板凳,由于材质的原因,冬季冰冷难以接触,但老人喜欢在冬天出来晒太阳,于是在凳面绑上了海棉垫。体现出老年人根据自己舒适度的需求而对环境做出的改变。


(4)老年人纪念的行为。每逢节日,周边的老年人会有自发的祭祀行为,在绿地的一片空地上烧纸并摆上水果、花生等。许多老年人表示自己住的房子是父母留给自己的,这里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在家门口祭祀也是一种纪念亲人的方式。

在观察与访谈结果的微小的细节中,目前场地中的现状环境体现出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情感需求这些方面的因素会促使他们对于所处的环境进行自主的改造,最终反映在空间上来。我们需要把握行为与空间映射的整体观。整体观是一种认识现象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把现象视作相互联系的部分制体系,甚至绘制成一张大的网络图或流程图。[6]通过将人群行为特征和空间特征以整体观来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空间的产生与行为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即映射关系从而更好地将人本行为与空间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一步指导设计。

05

老年人认知特征的理论分析

5.1 老年人认知特征的理论研究

基于对中关园社区“双老化”现状情况,本文着重围绕老年人的认知特征进行研究。在中文语境下,老年人的认知特征通常被概括性的表述为“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本文着重运用了司马贺在《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提及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概念[6]。在认知心理学中,短时记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存储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则是负责长时间存储信息的系统,是对过去实践和已学知识的存档。而对于老年人出现认知能力年老化的成因,海内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其中“加工速度理论”和“工作记忆理论”较为被认可。加工速度(processing speed)是表征个体执行多种不同认知操作的快慢程度的指标,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其包括感觉运动速度、知觉速度和认知速度三个层次。[8]加工速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加工速度减慢是认知能力年老减退的主要原因。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对于语言理解、学习、推理等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起关键作用,由语音回路、视空间模板和中央执行器三个部分组成。[9]工作记忆理论认为成人工作记忆随增龄而下降,作为加工资源的工作记忆的下降,可能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根据查阅大量的资料,认知心理学者广泛认为,在认知年老化的过程中,加工速度与工作记忆起便是起到决定性作用。[10]结合Baddeley和Hitch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15],老年人由于加工速度与工作记忆机能的下降,致使获取信息形成短时记忆的能力下降,致使在认知活动中或调用长时记忆进行辅助,便形成了“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的特征表象。

图5 老年人工作记忆流程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老年人在感知特征方面,老年人由于自身机能的老化致使感觉器官接受力下降。根据工作记忆流程图可知,感知刺激性不强,其后的接受信息方面便会相对较弱。特别是听觉、视觉等方面的敏感性下降,促使对声音、图像、颜色、对比敏感度也显著降低。

(2)老年人在注意特征方面,老年人“加工速度”的衰退使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与年轻人相同的认知任务,同时由于注意范围缩小、注意保持时间较短、注意转移延迟性较高,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处理多信息量的任务较为困难。[16]

(3)老年人在记忆特征方面,老年人“工作记忆”能力的不足则使得老年人处理复杂信息和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降低,激活对于新事物的短时记忆较为困难,则更为倾向于调动长时记忆辅助完成认知任务。

06

社区空间微更新设计原则

结合对于现状调研和分析并基于老年人这样的记忆特征,本文对“双老化”社区微更新的设计提出了以下五点指导性原则:

(1)减少信息量:对于道路交通、功能布局等方面微更新,采用尽可能简单、直观的设计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复杂冗余的信息和细节,以便减少老年人的信息获取量,降低老年人的认知难度。

(2)提高可读性:对于标识指引、设施使用等涉及文字类的装置,采用大号的字体、明亮的颜色和强对比度的背景等方式,尽可能符合老年人的认知习惯下,最大程度地提高老年人的注意力。

(3)减慢更新率:应尽可能采用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减慢空间的更新速率,从而增加老年人对社区环境改变的熟悉时间,降低认知适应难度。

(4)提高参与度:充分照顾老年人的参与热情,引导多元主体的共建式,而非成果式的适应,丰富老年人认知方式,促使老年人在较长时间跨度中认知环境的更新,以便更好地运维更新空间。

(5)延续场所性:前期充分进行现状调研和访谈,过程尽可能多地保留场所原有特征,提高老年人对空间微更新后的归属感,方便老年人调动长时记忆去认知社区,更有意愿去使用空间。

07

社区空间微更新规划策略

本文依据五点指导性原则,因地制宜地提出设计思路指导社区更新的设计方案,并以渐进式、共建式、共享式的微更新策略加以贯彻。

设计思路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在空间布局方面,为延续场所性、减少信息量,结合场地现有功能,尽可能保留现状格局,设计老人适应的较为简单的花园形态和路线;在自然环境方面,为减慢更新率,尽可能保留现状树木,适度地营造部分的生境花园,满足老年人亲自自然的需求;在空间交互方面,为提高参与度,打破场地现有物理阻隔及有形边界,处理好私家庭院与公共绿地的关系,保证私家庭院私密性外保留有视线通透性。在装置设施方面,为提高可读性,在标识上减少文字使用,多以图案形状为主。

图6 中关园小区“老化”绿地设计平面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7.1 渐进共建式再设计

通过对现状空间的识别以及老年人对种植花菜的强烈意愿,利用场地内现有耕犁过的花地,以渐进共建式的设计理念,逐步将鲜有人至的场所空间,打造成为共同营建的社交交互空间。对内,软化现有的硬边界,在私家花园沿篱一侧打造共享花园,优化整体环境的美观;对外,提高私家花园内的居民走出私密空间来到公共空间的意愿。在实现原有空间行为活动的延续上,实现品质提升、环境提优。打造共享农庄和共享菜园两块功能,打破周边居住老人“有心无处栽”的窘境,同时通过共建共享共用的自治理念,实现花园与农庄的长久运营维护。

图7 共建共享花园农庄设计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7.2 生态野趣的再回归

由于老人与低龄孩童陪伴的时间往往远高于在职父母与孩童的时间,为满足使用社区绿地最为频繁的群体老人以及被老年人看护的孩童,通过将原先偶有儿童玩耍的场地进行整理改造,利用现有空间中的废弃或改造中所废弃的材料,堆叠出自然玩耍的野趣空间。同时,通过让孩童、老人一同参与建设和维护,促使生态野趣的空间得到自身场所记忆地不断累加和延续。

图8 野趣自然空间设计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场地东侧是闲置荒地,作为原先是北大园林科的种植区,主要为杨树和槐树,其余有一些杂乱灌木和地被,但因缺乏管理,闲置地通常因自发生长的植物物种覆盖,因此城市闲置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能够为各类鸟类、昆虫等物种提供必要的栖息地。[17]在设计中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自然条件,适当增加地被类型,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丰富生物多样性,辅以增加昆虫屋,利用废弃石块作为填充物,搭建昆虫生长环境,从而激活原本“老化”空间,也保证了环境较慢的更新速率。同时为遵循“提高可读性”等原则,在设计植物科普标识中,尽可能放大标识字体,从而增加老年人阅读兴趣,增进对于大自然的了解。

图9 自然生境花园设计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7.3 场所精神的再延续

“场所精神”由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指建立在自然特征之上,提取和植入地方特性,融合人与自然、现世与历史、记忆与情感的地方特征,场所精神可通过人们可感受和体会的“空间”以及把握并感知特殊气氛的“特性”加以诠释。[20]

社区绿地东侧铁艺大门和两侧的门柱,以及一颗树形优美的大树探出门外,形成绿荫的入口空间。尽可能保留场地显著特征,采用渐进式改造方法,围绕现状大树,打造入口的交谈休闲区。同时,将大门北侧的围墙拆除,形成开放的交流空间,南侧围墙内退形成非机动停车区以解决过道停车的问题。大门两侧的柱子可以开展容易操作,通过简单可行的手绘墙体活动,激发老年人的参与兴趣,培养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图10 入口大门场所的设计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入口处的座椅是比较受人欢迎的场所,将其作为居民闲聊和晒太阳的场地,保留了座椅和花坛,成为场所节点的特征延续,用植物围合出小型空间形成交谈区,方便行动不畅的老人在门口休息、晒太阳。沿座椅后背的空地边缘设置晾衣杆,为居民继续提供晒被子的功能。

图11 座椅交谈区域设计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场地内原本的自建廊架下主要用于堆积家中淘汰的杂物和停放电瓶车,功能单一且影响环境,设计中将它保留后改造升级,在保留它实体的同时为更多人提供公共使用的活动空间,围栏处打造蔷薇花墙,营造出宜人的户外氛围。

08

结 语

本次研究主要以中关村中关园小区内的一块公共绿地微小空间为研究本底,通过对“双老化”社区的老年人行为与空间环境的映射关系分析研究场地现状,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加工速度理论”和“工作记忆理论”等理论研究,形成老年人特有的工作记忆流程图,从而总结老年人群体在感知特征、注意特征、记忆特征等方面的特征。同时,基于此,提出适应老年人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指导性原则——减少信息量、提高可读性、减缓更新率、提高参与度、延续场所性。最终依据指导性原则因地制宜地对社区空间建议实施了渐进式、共建式、共享式的微更新策略。

社区更新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空间的特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人的行为特征也为空间的再设计提供了依据。在针对“双老化”社区的微更新中,建议充分站在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角度,关注群体的具体需求,促使社区老年人对空间产生情感和内在的参与动力,从而实现社区空间更新的人性化设计和可持续生命力。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

[1]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2] 陈明玉,边兰春.多元主体参与“双老化”住区更新的实施路径研究[J].规划师,2022,38(10):54-60.

[3] 秦红岭.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的价值逻辑与整体推进路径[J].城乡建设,2021(07):10-13.

[4] [美] 司马贺.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2

[5] https://zyk.bjhd.gov.cn/kjhd/xqgk/jdbsc_50701/bjshdqyyjdbsc/sqfw_50741/201812/t20181219_4166305_hd.shtml

[6] [美] 约翰·奥曼亨德罗,张经纬等译,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7:97

[7] [美] 司马贺.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79-82

[8] 刘昌.人类工作记忆的某些神经影像研究[J].心理学报,2002(06):634-642.

[9] 沃建中.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04):311-318.

[10] Salthouse T A.Influence of working memory on 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matrix reasoning.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3, 84: 171-199

[11] Salthouse T A.Influence of processing speed on 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Acta Psychologica,1992,79: 155-170

[12] Fisk J E, Warr P.Age and working:The role of perceptual speed, the central executive and phonological loop.Psychology and Aging,1996,11: 316-321

[13] 李德明,刘昌,陈天勇,李贵芸.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在认知年老化过程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3(04):471-475.

[14] Finkel D,Pedersen N L.Contribution of age,genes,and environmen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ual speed and cognitive ability.Psychology and Aging,2000,15:56-6

[15] 赵璇.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老年工作记忆模式在康复器中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22.DOI:10.27105/d.cnki.ghbgu.2020.001032.

[16] 金桓羽,边坤.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移动端适老化界面布局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3(10):117-120.

[17] Menke S B. Urban areas may serve as habitat and corridors for dry-adapted, heat tolerant

species; an example from ants[J]. Urban Ecosystems, 2011, 14(2): 135-163.

[18] Hall D M, Camilo G R, Tonietto R K. The city as a refuge for insect pollinators[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17, 31(1): 24-29.

[19] Rega-Brodsky C C, Nilon C H. Vacant lots as a habitat resource: nesting success and body condition of songbirds[J]. Ecosphere, 2016, 7(11): 1-11.

[20] 邓波,罗丽,杨宁.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9, 26(02): 54

理论研究 | 共享城市理念下城中村更新改造研究——以成都伏龙小区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王引:关于详细规划的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