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提出明确要求。家政服务作为民生工程,也是朝阳产业,具有覆盖面广、服务种类多、发展空间大等特点,事关百姓福祉。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对于有效提振内需、扩大消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
【光明时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提出明确要求。家政服务作为民生工程,也是朝阳产业,具有覆盖面广、服务种类多、发展空间大等特点,事关百姓福祉。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对于有效提振内需、扩大消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关于推动家政进社区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出台,为家政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方也注意到家政服务消费的巨大潜力,多地出台政策文件,积极促进家政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7.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6.1%,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家政服务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将进一步为扩内需、促消费提供重要支撑。有数据统计,我国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1641亿元,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13000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从家政服务结构变化看,伴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老龄化进程加快,家政服务需求扩容升级步伐正在加快,高端家政服务需求猛增。
当前,伴随政策支持不断加强、行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数量规模迅速扩大,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质量水平逐步提升。但在加强有效供给、优化服务品质、健全信用体系、提高标准化程度、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等方面依旧大有可为。有调查发现,广大居民群众对维修清洁、钟点服务、母婴护理、重度残疾人护理等服务需求量非常大,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人员供给,提升技能水平,明确收费标准、指导价格,减少不同机构间收费差异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进一步打造更加优化、更加适宜的家政消费环境,已经成为深挖家政服务消费潜力的当务之急。
下一阶段,推动家政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要着眼于居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和“急难愁盼”,特别是要解决家政服务“不规范”“找不到”“不满意”等问题,以扩大优质服务供给为主线,以完善家政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和信用体系为重点,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积极推进传统家政企业转型升级,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着力推进品牌化建设,推动整体行业发展壮大,不断释放和激发消费潜力,以“小切口”托起消费“大格局”。
扩大优质家政服务供给,增强服务便捷性、提升满意度。根据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立足“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合理布局家政服务资源,重点发展居民群众关注的维修清洁、钟点服务、职业保姆等服务,促进物业企业向家政领域延伸,增强个性化、特色化、便民化综合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居民群众就近便捷享有。
健全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强化标准体系建设。依托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推广用好“家政信用查”App,推行电子版“居家上门服务证”,强化从业人员实名认证。建立健全由国家、地方、行业、团体和企业组成的家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完善上门代厨、上门收纳等新业态领域标准规范,建立健全行业诚信机制,营造良好家政消费环境。
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畅通职业发展路径。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等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开设相关课程,发挥家政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主体作用,鼓励家政企业与职业院校、家政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健全职业发展体系,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助力从业人员通过专业培训、职业教育等多种方式提升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
推进传统家政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化建设。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互联网+家政”“直播+家政”等新业态,拓展上门代厨、收纳整理、上门喂宠、鲜花养护等家政发展新业务、新场景,促进家政与养老、托育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家政企业向员工制转型发展,支持家政企业连锁经营、跨界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行业资源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知名品牌。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