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摇篮 到成长大厦 看普阳农场智能育秧如何赢在起跑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09:29 2

摘要:一盘盘水稻秧苗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放眼望去,智能育秧大棚内新绿涌动,生机盎然……在春耕备耕的繁忙时节,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智能育秧基地内,一场关于农业生产的变革正悄然发生。这里,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迸发出耀眼火花,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一粒粒水

立体育秧助力农业生产。李道民摄

机械臂自动码垛。李道民摄

□李道民 本报记者 刘畅

一盘盘水稻秧苗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放眼望去,智能育秧大棚内新绿涌动,生机盎然……在春耕备耕的繁忙时节,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智能育秧基地内,一场关于农业生产的变革正悄然发生。这里,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迸发出耀眼火花,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一粒粒水稻种子,在现代科技的护航下,开启了充满科技含量的“新生之旅”,见证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向智能的深刻转型。

智能流水线:开启种子“加速萌发”

走进普阳农场智能育秧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现代化生产景象。水稻播种流水线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挥舞,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农业科技强音。这条智能化的播种生产线,每小时能完成1000个至1200个育秧盘的播种覆土工作,单日作业量近1万盘,这样的效率相较传统人工播种提升了数十倍。

从摆盘、覆底土、浇水、播种到盖顶土、出盘,整套复杂工序在流水线上一气呵成,仅需30秒。在这个过程中,星罗棋布的传感器如同忠诚的卫士,实时监测着每一个环节。它们能够精准感知育秧盘的位置、土壤的湿度、种子的播撒密度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便会立即反馈并自动调整,确保播种过程零误差。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李海龙指着流水线介绍:“传统人工播种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漏播、重播等问题,而现在的智能流水线实现了标准化、精细化生产,每一粒种子都能得到精准安置,为后续的生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播种完成后,机械臂自动将育秧盘码垛整齐,叉车随即将它们送入恒温恒湿的暗室。这座暗室,堪称水稻种子的“科技摇篮”。暗室内的温度、湿度被严格控制在最适宜种子萌发的区间,就像一个精密的孵化器,为种子提供了最佳的萌发条件。农业发展部工作人员毕经福形象地比喻道:“这里就像一个温暖的襁褓,让种子能够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快速生长。”

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暗室育秧技术将种子出苗时间缩短了5天~7天。这宝贵的几天时间,意味着能够有效抢抓更多的有效积温,为12叶优质水稻品种的安全成熟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暗室的精心呵护下,水稻种子在48小时~60小时内纷纷破土出苗,嫩绿的芽苗顶开种壳,长出又长又壮的根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智慧大棚:打造生长“私人定制”

经过暗室的加速萌发,秧苗迎来了新的生长阶段。从暗室到智能育秧大棚的转运过程,同样充满了科技感。循环电动轨道运输车在轨道上平稳运行,一次可运输240盘秧苗,搭配叉车使用,一人仅需两三分钟就能完成一次运输任务。这样的运输效率,相当于四五个工人同时工作,既节省人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到达智能育秧大棚后,电动摆盘机早已准备就绪。它采用轨道运行方式,在轨道上沿大棚长度方向作业,靠秧盘落地时的反推力推动机具倒退行走,可同步对5个秧盘进行摆盘操作,还能根据实际作业要求进行输送快慢调节。在电动摆盘机的有序作业下,秧盘被整齐地摆放在大棚内,为秧苗的后续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布局。

智能育秧大棚内,各种先进设备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智能管理体系。电动起盘机能够轻松将育秧盘从地面提起,方便后续的管理和运输;肥水自动供给系统根据秧苗生长需求,定时定量地提供精准的水肥供应;智能温控系统则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一旦偏离设定范围,便会自动启动调节设备。

其中,智能控制系统堪称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它通过遍布大棚的各类传感器,实时收集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数据,并结合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和调控。第二管理区技术员钟山介绍:“过去我们管理大棚,主要靠经验,现在依靠智能控制系统,一切都用数据说话。我们能够为秧苗创造最理想的生长条件,有效提升秧苗素质。”在这里,每一株秧苗都能享受到“私人定制”般的呵护,无忧无虑地茁壮成长。

立体空间:突破土地 “产能瓶颈”

在普阳农场智能育秧基地,除了智能育秧大棚,立体育秧区域更是展现了现代农业对空间的高效利用。多层育秧架整齐排列,如同为秧苗打造的“成长大厦”,在有限的土地上构建起了立体的种植空间。这种立体育秧模式,使得秧苗培育数量较传统平面种植大幅提升,有效突破了土地资源的限制。

走进立体育秧区域,良好的空气流通设计让人眼前一亮。通风设备持续运转,不断输送着新鲜空气,确保每一株秧苗都能畅快呼吸。尽管周围的“伙伴们”挨得更近,但科学的布局和充足的空气流通,让它们在各自的“小天地”里互不干扰,都能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在这里,秧苗生长健壮、叶片嫩绿舒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农场副总经理叶志峰介绍:“采用智能育秧技术培育的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出苗后长势均匀,根长根壮。在插秧环节,不仅标准高,不易出现涨盘、丢苗现象,节省了大量的补苗人工成本,而且插秧后缓苗快、分蘖早、抗逆性强。”这些优势不仅直接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为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普阳农场水稻智能育秧基地的建成,是对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将现代科技深度融入育秧环节,实现了从传统育秧向智能育秧的跨越,不仅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场总经理王帮喜表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我们的智能育秧基地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如今,在这片充满“科技范”的育秧基地里,水稻种子在现代科技的护航下开启新生。它们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见证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像普阳农场这样的农业生产主体将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