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视频时代,一座默默无闻的城市可能因一只卤鹅、一碗麻辣烫、一场游戏取景或一场冰雪,迅速成为全网焦点。然而,这些“闪红城市”如果接不住流量,承载不了大规模的游客,往往就如昙花一现,转瞬光芒不再。为何有的城市热度无法持续,而有的却能牢牢抓住网红效应?
“一夜爆红”曾是许多城市的梦想,如今却成为一些地方的负担。
在短视频时代,一座默默无闻的城市可能因一只卤鹅、一碗麻辣烫、一场游戏取景或一场冰雪,迅速成为全网焦点。然而,这些“闪红城市”如果接不住流量,承载不了大规模的游客,往往就如昙花一现,转瞬光芒不再。为何有的城市热度无法持续,而有的却能牢牢抓住网红效应?
2024年以来,中国不少城市都曾“爆红”,这里面既有像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也有像阿勒泰、天水、隰县这样的小城市小县城。这些因不同原因爆红的城市,因其自然资源禀赋、运营方式等不同,在爆红之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四条热度轨迹。
天水:麻辣烫出圈后劲不足,热度速红速冷
2024年2月下旬,甘肃天水因一碗地方麻辣烫意外走红网络。起因是一位当地网友上传的街边吃“天水麻辣烫”视频,短时间内被169万网友转发分享。视频展示的独特吃法——一碗手擀粉配一盘麻辣串菜,引发全国网友垂涎。视频爆火后,众多美食博主、旅游达人纷纷奔赴天水“打卡”,3月中下旬,“天水热辣滚烫”成为社交媒体热词。
天水的热度变化可谓“疾风骤雨”。抖音巨量算数数据显示,3月18日,“天水”关键词综合指数达到峰值,是全年平均值的17.87倍。到4月16日,该指数已跌回全年平均值以下,前后仅持续36天。而百度搜索指数更是显示热度爆发仅持续了两周左右便进入降温通道。
▲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成为流量密码。图/新华社
游客数据同样呈现短期爆发态势。3月份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4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和67%。但随着气温升高进入4月,天水游客量迅速回落。
天水案例揭示了典型的“速红速冷”模式:爆红期集中在3月,4月迅速降温,5月已基本恢复平静。这种短暂的热度无法支撑长期发展,当网络关注度转移,本地产业很快陷入萧条。
隰县:游戏取景出圈,小县城流量陡增陡降
2024年8月,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掀起的热潮,使山西临汾隰县这个小县城意外站上“聚光灯”。隰县著名景区小西天正是游戏中“既见未来,为何不拜”桥段的取景地。国庆黄金周前夕,大批游戏爱好者蜂拥至隰县小西天,期望亲眼看见游戏里的宏伟建筑。
10月1日至2日,小西天景区连续爆满。10月2日单日接待游客突破1.6万人,景区人满为患,不少游客因排队太久在现场高喊“差评”。官方数据显示,国庆7天小西天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9万人次,比上一年同期暴增335%。然而,隰县热度的降温来得迅速且不可避免。假期一结束,游客大规模撤离,小县城重新恢复平静。
隰县的爆火呈现“集中-陡增-陡降”的特点:7天辉煌,转瞬即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景点在面对突然爆红时的局限性:一方面,景区空间有限、配套不足,难以应对客流激增;另一方面,单一IP吸引力有限,缺乏持续吸引游客的内容体系。
阿勒泰:旅游资源支撑,热度先快后稳
相较之下,阿勒泰和哈尔滨则走出和天水、隰县不一样的热度轨迹。
2024年5月,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和视频网站热播,让远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骤然进入公众视野。该剧改编自作家李娟的散文集,展现阿勒泰的壮丽风光和质朴生活。在此之前,一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也曾提升过阿勒泰的关注度。歌曲和影视剧的双重助推,使阿勒泰于2024年夏初成为旅游热点。
随着电视剧热播,阿勒泰关注度迅速攀升。剧集播出后20天内,全地区接待游客超286万人次,同比增长42.05%,旅游收入20.45亿元,同比增长77.98%。往年要到暑期才爆满的喀纳斯、禾木等景区,在5月下旬就已游人如织。剧中场景成为现实中的网红打卡点,如被实证是“桦林公园”的草原、布尔津著名景点“五彩滩”等。
相较于其他一夜爆红的城市,阿勒泰的热度衰减更为缓和。电视剧播毕后,网友注意力逐步转移,但阿勒泰本身以壮美自然风光著称,有一定吸引力基础,热度并未骤降而是缓慢回落。进入秋冬季,阿勒泰游客量按季节规律减少,但因为剧集余热以及新疆整体旅游升温,仍有不少游客前往观赏金秋和体验雪季滑雪。
阿勒泰案例呈现“先快后稳”的热度曲线。通过此次出圈,阿勒泰有效提升了知名度,积累了一批向往“诗和远方”的潜在游客。这表明当网红效应与自身旅游资源良好结合时,城市可以实现从短期爆红到长期吸引力的转变。
哈尔滨:冰雪经济持续,从“网红”走向“长红”
2023年底,哈尔滨在社交平台以一系列“宠粉”举措再次走红,被网友称为“有求必应的尔滨”。哈尔滨推出“中央大街铺红毯”“温暖驿站”“免费地铁摆渡票”“致游客一封信”等创意服务,极大增强了游客好感。这些举措频频登上短视频热搜,“哈尔滨掏心掏肺掏家底宠游客”等话题讨论度居高不下。
2024年12月24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客如织。图/IC photo
2023至2024年整个冰雪季期间,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8743.8万人次,旅游收入1248.9亿元。2024至2025年的冰雪季,虽然哈尔滨的网络热度没有上一年火爆,但旅游效益却保持稳定增长,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哈尔滨在2024至2025年冰雪季累计接待游客9035.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37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16.6%。
因此,尽管随着冬季结束,哈尔滨的冰雪旅游热潮在3月以后趋于平稳,关注度自然回落,但与某些“一次性网红”不同,哈尔滨凭借深厚的冰雪资源和良好口碑,并未被完全遗忘。这一点从旅游收益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整体来看,哈尔滨的热度曲线是高峰后逐步回落但保持一定余温,并有望形成每年冰雪季周期性引流的模式。这种可持续的网红效应,正是城市营销的理想目标。
四种热度轨迹背后的深层逻辑
通过对比四座城市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这些“爆红”城市的命运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
首先是内容热度周期差异明显。影视剧热度往往集中在播出当季,例如阿勒泰主要在剧集播出后几周内迎来游客高峰;哈尔滨的走红则依托每年冬季冰雪季,具有季节性循环特征。游戏带火的隰县在游戏上线后持续数月热度,但游戏话题消退后,景点关注度随之下降。
同时,自身资源禀赋也是决定性因素。具有深厚旅游资源的城市,更容易将一时热度转为长线吸引力。比如,哈尔滨本身就是知名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产品丰富,爆红后通过营销和服务提升,能吸引回头客,热度相对持久。而像隰县的小景点因容量有限,在爆火后面临“高开低走”风险,热度难以长期维系。
官方运营与营销策略也极为重要。持续运营能够延长热度寿命。比如,阿勒泰开通直飞航班、推出主题线路以承接剧粉热情。相比之下,天水虽也推出“麻辣烫专线”公交,但因缺乏后续产品支撑,难以维持长期吸引力。
由此,这些城市的经济效益也就各不相同。这首先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收益上。所有案例在爆红后游客量和消费都有大幅增长,但幅度有别。比如,哈尔滨由于基数大,假期几天收入就分别达到几十亿级别。阿勒泰和隰县基数小,但增长率惊人,前者短期内预订量翻数倍、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4%;后者暑期游客同比增长300%。
经济效益还取决于承载能力。隰县小西天因容量有限,不得不限流,实际收益受到瓶颈制约。相反,承载力充足的哈尔滨在客流暴增的情况下,仍提供了良好体验和消费场景,因此,最大程度收获了流量红利。
除了经济效益外,爆红事件还为城市带来无形的品牌提升。阿勒泰被塑造成治愈系“诗和远方”的象征,丰富了新疆旅游形象。这些品牌效应有助于后续持续吸引游客,即所谓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因此,在下一个旅游季节来临时,阿勒泰仍能凭借口碑和知名度继续吸引游客。
“三高两低一失衡”,“闪红城市”的典型特征
对于那些无法接住流量的“闪红城市”——像天水、隰县等而言,普遍通常呈现“三高两低一失衡”的特征。“三高”体现了在这些城市运营模式上的不可持续性:流量依赖“高浓度”——过度依赖短视频平台的裂变式传播;消费场景“高同质”——城市倾向于复制成功案例,导致景观雷同;资源承载“高负荷”——爆红城市短期内吸引远超日常承载能力的客流量。
“两低”揭示了网红城市的内在脆弱性:文化内涵“低密度”——城市形象依赖单一符号,景点沦为拍照打卡背景板;商业生态“低韧性”——投机性商业随着城市热度降低而关停,城市文旅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一失衡”则反映了网红城市爆红的非可持续性:游客体验与预期错位、短期收益与长期成本倒挂。政府斥巨资打造的基础设施和景点,运营半年后日均客流不足百人的尴尬景象并不少见。
面对这种问题的存在,城市如何实现从“闪红”到“长红”的转变呢?首先是要构建多层次文化体验系统,避免单一打卡点模式。其次是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对于希望借助网络力量“红”起来的城市,就需要前瞻性地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优化交通组织、扩充住宿资源、提高餐饮服务质量。
同时,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避免过度商业化,要在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且,城市需要构建起长效的城市品牌体系,将短期“爆点”转化为长期品牌资产,要利用关注度挖掘城市其他潜力资源,丰富城市品牌内涵。
最后则是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城市应关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营商环境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实现从单纯旅游吸引力到综合宜居性的提升,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天水的“速红速冷”到哈尔滨的“长红”,不同城市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营销不是制造一时的爆点,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吸引力体系。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