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日本少年隐瞒国籍加入解放军,之后身份被识破,后来如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00:22 2

摘要:砂原惠五岁那年跟着父母从长崎搬到了辽宁鞍山。日本战败后,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让张家分到了七亩旱田,这个当时连中国话都说不利索的日本孩子,在春耕时看见父母跪在田埂上对着土地磕头。

砂原惠五岁那年跟着父母从长崎搬到了辽宁鞍山。日本战败后,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让张家分到了七亩旱田,这个当时连中国话都说不利索的日本孩子,在春耕时看见父母跪在田埂上对着土地磕头。

东北解放那年,驻军部队在村里招兵。已经能用东北话骂人的砂原惠把户籍证明塞进灶膛,背着父母在招兵处按了手印。新兵登记表上“张荣清”三个字写得歪歪扭扭,负责登记的文书盯着他黢黑的脚脖子看了半天——这个半大小子脚踝上还留着穿木屐磨出来的老茧。

辽沈战役打响时,砂原惠背着三八式步枪在锦州城外挖战壕。有战士问他:“小张,你咋长得像关东军?”他抓起铁锹指向远方:“我老家在河北,跟日本鬼子不共戴天。”平津战役期间,他作为侦察兵摸进傅作义部队的防区,用东北口音和守兵唠家常,三天带回七份布防图。部队首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小鬼机灵,是个当侦察兵的好料子。”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砂原惠和战友站在前门楼子下合影,照片里他穿着明显不合身的棉军装,胸前挂着“解放华北纪念章”。有老乡问他老家具体在河北哪里,他蹲在地上画地图:“离山海关八十里,早年被小日本烧光了。”这年他领到第一套正规军装,袖口特意缝上“四野”的布标。

1950年10月,砂原惠所在的40军接到紧急命令开赴丹东。他在动员会上第一个举手:“美国飞机炸了东北,就是炸了我家房顶!”第三次战役期间,连队缴获美军定时炸弹,砂原惠用刺刀撬开外壳拆除引信,爆炸前三十秒抱着残骸冲出坑道。

上甘岭阵地的坑道里,指导员发现他总躲着写日记。有次急行军弄丢笔记本,砂原惠冒着炮火折返三公里找回。战后清理遗物时,人们发现本子上记着132个中国地名,每个地名旁标注着牺牲战友的家乡。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前三天,他在汉江边巡逻时被弹片击中左腿,伤口愈合后留下鸡蛋大的疤痕。

1953年秋,部队派人到沈阳探望砂原惠病重的母亲。卫生员询问病史时,老太太脱口说出日文药名。保卫科连夜审讯,砂原惠交代:“我原名叫砂原惠,父亲是九州煤矿工程师。”军部会议室争论整夜,最终决定将他调往牡丹江航校。离队那天下着大雪,团长把缴获的派克钢笔塞给他:“给日本同志做思想工作,也是革命需要。”

东北航校的日籍教官端着饭盒找他搭话,砂原惠转身就走。看见食堂给日方人员供应白米饭,他把自己关在宿舍绝食两天。政委带着他去机库看教学现场:留着仁丹胡的日本机械师正教中国学员检修发动机,工具箱里摆着《毛泽东选集》。砂原惠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那天我明白革命不分国籍,穿军装的都是同志。”

1955年3月,砂原惠穿着褪色军装登上“兴安丸”号遣返船。临行前,他用津贴买了三十本中文教材,在东京创办贸易公司时特意选7月1日注册。公司仓库永远备着二锅头和大前门香烟,中国船员来卸货就拉他们唱《我的祖国》。有日本员工问为什么总放进行曲当铃声,他指着富士山方向:“这曲子比闹钟提神。”

每年樱花季,砂原惠带着日本老兵代表团访华。在丹东断桥遗址,他撩起裤管展示伤疤:“这是美国人的‘礼物’。”有次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服务员错把他安排在日方席位,他端着盘子挪到解放军老战士那桌:“我和你们坐。”2019年最后一次访华,他摸着轮椅扶手说:“这把骨头埋半在中国,才算落叶归根。”

2021年6月24日,东京殡仪馆的哀乐被临时更换。砂原惠的女儿按下播放键,《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响彻礼堂。骨灰盒前摆着两枚纪念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章边缘磨得发亮,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章绶带换了三次。遵照遗嘱,半数骨灰撒在辽宁某处山坡,那里能望见他当年开垦的田地。

有人质疑他的身份选择:日本户籍系统里的砂原惠,中国战友记忆里的张荣清,究竟哪个才是真实?东京某居酒屋保留着他的专用酒杯,杯底刻着汉字“兵”;沈阳档案馆的烈士名册里,“张荣清”三个字后面永远标注着“国际主义战士”。当国界线的铁丝网锈蚀在历史尘埃里,或许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护照封皮的颜色,而是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选择与谁共鸣。

来源:潮流趣闻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