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也是“中越人文交流年”。在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的同时,中越民间和文化领域热络的交流互动既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可喜的成果。
中国领导人2025年首次出访前往越南,使近年来日益密切的中越关系再次备受瞩目。
2025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也是“中越人文交流年”。在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的同时,中越民间和文化领域热络的交流互动既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可喜的成果。
民众因文化自然共情
阮氏水来自越南太原省,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影视创作专业硕士。整个求学经历中,对中国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浓厚兴趣始终指引着她。
“中国跟越南在文化上有相似之处,小时候常常在电视上看到中国的电视剧,然后觉得中国的影视发展得很好,希望越南的影视也这么好。”阮氏水说。
阮氏水密切关注着越南与中国在影视、文娱领域的交流。越南艺人芝芙在中国综艺节目《乘风2023》中成为最受瞩目的“姐姐”之一;电影《边海》讲述中国京族小伙阿勇与越南姑娘阿花之间的爱情故事,越南演员丁赵端仪担任女主角,是中越影视文化合作的新尝试;越南机构开始买入中国综艺的版权,两国文化领域的互动交流显著增加。
阮氏水介绍,很多越南老百姓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中国的影视文化,喜欢上中国的演员、明星,也关注抖音、快手等平台。在她看来,影视文化是一个窗口,背后是越南民众对中国广泛的兴趣和基于相近文化的自然共情。
越南菲尼卡大学的中文老师杨氏红绒也曾在北师大留学。在教学中,她会特别注意结合中越文化共情点来设计教学案例,聚焦“镜头外的中国”——比如北京胡同里手把手教包饺子的阿姨,或坚持收外国徒弟的贵州非遗代表传承人。她发现,这些真实互动往往能引发最热烈的讨论。
在杨氏红绒的印象里,中国师友治学的严谨与待人的真诚,生动诠释了“厚德载物”的文化内核。她正计划2026年重回北京攻读国际中文教育博士,希望能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时代的中文国际传播策略,学习中国在智慧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
“在中国的求学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中国教育理念,对我来说是全方位的人生礼物。”杨氏红绒说。
中国代表着“未来”
随着中国影视剧和直播在越南流行,以及近年来中越在经济、教育等多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越南民众对中国话题产生兴趣。杨氏红绒将越南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关注总结为“三重镜像”——
“老一辈常聊中国的发展速度,我父亲就常赞叹贵州山区基建的变化;同龄人更关注科技产品,小米、抖音在越南年轻人中话题度很高;教育界同行则持续研究中国的教学法创新。”
阮氏水说,越南年轻人对中国影视明星、直播产业尤为关注,认为“中国发展快、经济好,人也漂亮”。尽管家长觉得中国学习压力大,但普遍支持子女赴华留学。她介绍,中文在越南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选择,高中生可选修中文课程。
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苏浩最近赴越南做学术交流,直观地感受到了“中文热”。他发现,对越南年轻人来说,中文代表着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社会经历,他们会主动上中文课、报学习班,大学生也愿意把中文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
苏浩在河内街头购物时,一位售货员突然对他说起了中文。一问才知道,对方是通过看中国连续剧学的。苏浩不禁感叹,系统的语言课程之外,两国民众间竟然会有如此之多自然的交集和文化共情。
“老百姓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他们是一种未来空间。明显感觉到和过去相比,越南从政府、官员到学者、老百姓,对中国的态度认知有很大变化。他们充分强调两国政治制度相通性,将目光从西方转向身旁稳定发展的中国。”苏浩说。
杨氏红绒在教学岗位上对“中文热”的体会更加深刻。她注意到三个明显的积极变化:一是教育合作更加务实,比如她所在的菲尼卡大学最近就引进了中国的智慧教学系统;二是民间交往更活跃,2023年她带越南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时,中国主办方特别设置了越南文化体验环节;三是经贸语言人才需求激增,直接推动越南大学新设了商务中文的专业方向。
杨氏红绒的一些学生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后,已经获得中资企业的实习机会以及留学机会。阮氏水也提到,对越南留学生来说,来中国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学校、社会层面都有奖学金,也有很多就业机会。“这正是语言联通价值的体现。”杨氏红绒说。
记者:白波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