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且致命的肺部疾病,患者通常面临肺功能持续下降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肺纤维化初期症状不明显,一旦确诊,病情往往已进入中晚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寿命,其五年生存率甚至低于许多癌症,因此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且致命的肺部疾病,患者通常面临肺功能持续下降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肺纤维化初期症状不明显,一旦确诊,病情往往已进入中晚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寿命,其五年生存率甚至低于许多癌症,因此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肺纤维化的表现:
轻度肺纤维化患者剧烈运动时可发生呼吸困难,常被忽视或者误诊。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静止状态下还可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可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干咳、无力等。还有半数以上肺纤维化患者表现为杵状指,紫绀等。
肺纤维化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使正常肺组织结构改变、功能渐失、无气体交换功能纤维化组织代替肺泡,继而使氧气无法正常地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呼吸不畅、缺氧、酸中毒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失去了最基本劳动力,仅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并最终可能因呼吸衰竭致死。
我国科学家突破性进展:干细胞疗法攻克难治性特发性肺纤维化
1月2日,由中国科学家开展并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为难治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带来了令人振奋的结果。该研究重点探讨了人体小支气管上皮干细胞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中的应用潜力。研究发现,尽管IPF患者肺部存在广泛损伤,但其小支气管内的基底干细胞仍保持良好功能,未呈现显著衰老迹象,具备强大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的支气管镜刷检技术,成功从患者小支气管中采集并扩增这些高质量的干细胞。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这些干细胞移植后可安全定植于肺部,修复受损的气道结构,改善纤维化程度,显著提升肺容量和小气道功能。
随后,一男二女年龄分别为57岁、70岁、61岁,三位重度肺纤维化患者接受了自体基底干细胞的支气管镜临床输注,疗效令人振奋。治疗后,患者肺容量(FVC)和小气道功能指标(FEF75、FEF50)明显提升;高分辨率CT检查显示肺容积增加、纤维化区域缩小。
更可喜的是,患者主观症状也显著改善,包括呼吸困难减轻、运动耐力增强,整体生活质量获得提升。
研究还揭示了这一快速改善可能涉及的机制。棒状细胞分泌蛋白(CCSP)是一种关键的抗炎蛋白,其缺失被认为与肺纤维化的进展密切相关。基底干细胞移植有助于恢复CCSP的表达,促进气道修复。
此外,干细胞还能分泌前列腺素E2(PGE2),这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可缓解气道痉挛、抑制炎症、促进血管生成,并通过与周围成纤维细胞的相互作用发挥抗纤维化作用,从而实现肺功能的快速且持久改善。
众多研究证实:干细胞疗法是肺纤维化治疗的有效选择
除了上述提及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干细胞临床治疗肺纤维化领域涌现出大量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经研究证实,干细胞在受损肺组织的修复、肺部炎症的缓解,以及肺纤维化进程的遏制等方面,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巨大潜力。许多接受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的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像呼吸困难这类典型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生活品质也随之大幅改善。
当下,应用于肺纤维化研究的干细胞种类颇为丰富,涵盖了内源性肺干/祖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以及间充质干细胞(MSC)等。在这些干细胞类型里,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
在2022年,王福生院士所带领的团队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极具价值的研究论文,论文题目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COVID-19重症患者肺损伤的影响: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期临床试验》。
该研究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能够有效促使COVID-19重症患者肺部实性病变加速消退,显著提升肺的综合储备能力。这项研究成果为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肺纤维化治疗领域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证据,为后续相关治疗研究与临床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2022年5月,意大利布雷西亚研究中心(CREM)的科研团队于《干细胞转化医学杂志》发布了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从脐带收集的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减缓肺纤维化进展的潜力,为这一致命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该研究通过分析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6MWTD)等肺功能关键指标,清晰地呈现出令人振奋的结果:接受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的患者组,相较于安慰剂组,各项指标均展现出显著改善。这些积极变化充分表明,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不仅能够有力地抑制肺纤维化的快速恶化进程,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2019年,《干细胞转化医学杂志》发布了一项关于人体内高剂量干细胞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伴肺功能快速下降的临床研究成果。研究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经对肺功能指标分析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展现出一定干预功效,有效抑制了肺纤维化的快速进展。同时,安全性评估中并未察觉与治疗相关的显著不良反应事件,有力证实了干细胞治疗在该病症上具备有效性与安全性。
早在2018年,国内某医院便公布了利用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临床治疗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观察情况。此次研究共纳入8例病人,借助支气管镜对肺纤维化病灶部位实施灌洗后,进行单次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输注。结果显示,8位患者均能良好耐受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6例患者称气促、咳嗽等症状得到改善,且CT检查显示肺密度下降。这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疗法不仅安全、耐受性佳,还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肺纤维化密度。
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干细胞移植会成为对抗IPF的有力手段,惠及全球患者。而且,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推进,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极有可能为其他类型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甚至为更多器官的修复工作带来启发。
参考资料:
[1]Averyanov A, Koroleva I, Konoplyannikov M, et al. First-in-human high-cumulative-dose stem cell therapy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with rapid lung function decline. Stem Cells Transl Med. 2020;9(1):6-16. doi:10.1002/sctm.19-0037
[2]Zhang C, Yin X, Zhang J, Ao Q, Gu Y, Liu Y.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eatment of severe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 case report. Exp Ther Med. 2017 May;13(5):1922-1926. doi: 10.3892/etm.2017.4222. Epub 2017 Mar 10. PMID: 28565787; PMCID: PMC5443299.
[3]Tzouvelekis A, Paspaliaris V, Koliakos G, Ntolios P, Bouros E, Oikonomou A, Zissimopoulos A, Boussios N, Dardzinski B, Gritzalis D, Antoniadis A, Froudarakis M, Kolios G, Bouros D. A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no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b clinical trial to study the safety of the adipose derived stromal cells-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J Transl Med. 2013 Jul 15;11:171. doi: 10.1186/1479-5876-11-171. PMID: 23855653; PMCID: PMC3722100.
来源:国卫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