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出问题,不一定会黄疸,也不一定会恶心,很多时候它只通过一种模糊的疼痛提示,藏得深,看不出,感觉不明显,却是真正的开始。
肝出问题,不一定会黄疸,也不一定会恶心,很多时候它只通过一种模糊的疼痛提示,藏得深,看不出,感觉不明显,却是真正的开始。
医院里接诊过不少病例,查出转氨酶飙高、肝纤维化、脂肪肝进展到肝硬化,但患者最初去医院的原因只是觉得腰有点酸、肩有点僵。
大部分人都把这些疼当成“劳累了”“坐久了”“年纪大了”,拖过几周,有的甚至拖了几年。直到体检指标红得发紫,才知道是肝的问题。
肝没痛觉神经,它不会主动疼,真正疼的是周边区域,尤其两个地方最常见:右肩胛和右后腰。
这两个地方要是开始经常性酸胀、刺痛、反复找不到原因,最稳妥的处理方式是查肝功能。不要去推拿按摩,不要吃止痛药,更不要以为拉伸能解决问题。
右肩胛疼痛是被最多人忽略的信号。这种疼,不是那种能明确指出“某个点”的局部痛,而是整片肩背区域泛着酸,有时还会向脖子上爬,连带着右手臂发沉。
有些人早上起床时特别明显,活动一阵好像轻一点,但坐久了、吃油多了、喝酒后又变重。
就像撑开的帐篷布会拉扯固定绳一样,肿胀的肝脏牵拉包膜,就会在相应神经支配区域产生放射状的钝痛感。
肝脏位于右上腹靠后,紧贴膈肌,肝脏一旦充血、水肿或出现脂肪浸润,体积稍微增大,就会牵扯到肝包膜,进而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到右肩胛区域。
这种疼感常被误认为是“落枕”或“颈椎问题”,但治疗颈椎没有用,只有改善肝功能才能让它缓解。
另一个区域是右后腰,这种痛更不容易让人联想到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肾。
但经验丰富的医生知道,右侧腰部钝痛、发沉、走路久了感觉发紧,未必是泌尿系统的问题。
有时候是因为肝脏代谢废物积累,胆红素水平上升,引发胆道压力升高,胆管轻度扩张压迫周边神经根。
这种情况下,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ALT或AST略高,γ-GT升高明显。B超可能也查不出什么结构性问题,但病人总觉得身体右边“不是太舒服”。
这类疼痛在夜里或饭后常常加剧,尤其是吃了高脂饮食、喝酒或者熬夜之后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出现这两个地方的疼痛,但一开始查肝功能一切正常。这时,许多人便放松了警惕,自认为安然无恙。
但问题是,这往往是功能性变化的早期阶段,酶水平没有飙高,不代表肝细胞没有压力。
一个被普遍低估的机制是,现代人因为饮食结构问题,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添加糖、酒精、药物,加上长期缺乏睡眠,肝脏虽然没有明显器质性损伤,但代谢能力已经过载。
这种状态在医学上叫“肝脏亚健康”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前期”,常常没有明确实验室指标变化,但已经影响血液胆固醇、尿酸、甘油三酯水平。
一些人还出现额外的反应,比如容易口苦、舌苔发黄、眼睛干涩,这些症状中医称为“肝火旺”,但现代医学解释为肝脏解毒压力增加。
胆盐在血中滞留刺激神经系统。这些不是主观感受,是有生理基础的。
例如,胆盐与脑内神经递质有交叉作用,当胆盐在体内过量滞留时,会干扰GABA和多巴胺的代谢通路,使人情绪波动、入睡困难、早醒。
很多医生一再强调,不要等黄疸、腹水、消瘦这些症状出来才意识到肝出了事。那个阶段往往已经不是单纯的炎症了,而是结构性变性开始。
像那些查出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中老年人,回头问发病前有没有不适,十个里面九个说过肩膀痛、腰酸、夜里睡不稳,但没人想到是肝出的问题。
只要没出现在肚子、没有恶心,谁也不会想到把责任推给肝。
肝功能下降不会一下子暴露,是一种悄悄进行的内耗。它减缓身体垃圾的处理速度,致使炎症因子、代谢废物和氧化产物在体内堆积。
这时候整个人会有一种“说不清的不舒服”,疲惫、易怒、失眠、没精神。
这种状态在现代医学里越来越被重视,不少研究都在用“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来解释这一切。
核心在于,肝脏是代谢中心,解毒中心,也是内分泌调节的支撑器官之一,它不能坏,但它一旦功能减退,所有系统都跟着受累。
对长期坐办公室、不爱运动、饮食重油重糖又睡得晚的人来说,肝衰的进程比他想象的快得多。
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出现脂肪肝、转氨酶升高,一部分人二三十岁就开始吃保肝药、定期做肝功能监测。
他们中很多人并不喝酒,只是吃得太精细、缺乏运动,再加上长期熬夜,肝脏已经不堪重负。
所以不要等到抽血报告上红字一堆再考虑治疗,身体的疼痛感不是废话。特别是肩胛区和腰部这两个地方,一旦疼痛没有明确解释,或者久治不愈,必须考虑肝的因素。
不是说所有这类疼痛都是肝病,但不能把肝排除在外。
一项广州的临床分析中显示,在右肩胛疼痛症状的非肌肉骨骼类患者中,近14.6%最终确诊为肝胆系统相关疾病,其中以早期胆汁淤积型肝炎为主。
那么问题便随之而来:对于那些长期存在肝功能轻度异常却毫无症状之人,是否有必要采用药物进行干预呢?
这取决于异常的性质和趋势。对于偶尔出现的轻度转氨酶升高,往往通过"生活处方"就能有效改善——即规律作息、合理膳食搭配科学运动,指标多可自行回落。
但如果异常持续超过三个月,即便无症状,也属于慢性肝损伤状态,不能完全依赖生活方式调节。
这时应做肝脏B超、肝硬度检查、病毒性肝炎排查等,评估是否存在结构性或免疫性病变。
若察觉存在脂肪变性、纤维化的进展趋向,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保肝药,诸如甘草酸制剂、熊去氧胆酸、抗氧化剂等。
盲目忽视等于放任病情发展,错过干预时机将来恢复会更困难。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孙菊.肝移植受者衰弱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24.
来源:灵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