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键期遇寒潮:小麦拔节至孕穗期(3-4月)若遭遇连续低温(<5℃),幼穗分化受阻,导致抽穗延迟或不抽穗。
以下是小麦抽穗期不抽穗或抽穗少的主要原因及针对性补救措施,结合气候、管理、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分析:
一、主要原因分析
1. 低温冻害影响
关键期遇寒潮:小麦拔节至孕穗期(3-4月)若遭遇连续低温(<5℃),幼穗分化受阻,导致抽穗延迟或不抽穗。
倒春寒危害:抽穗期遇倒春寒(如4月中下旬低温),已分化的幼穗受冻,无法正常抽出。
2. 品种抗寒性不足
冬性品种未春化:冬性品种需经历低温春化才能抽穗,若冬季气温偏高或种植区域冬季过暖,导致春化不足,抽穗失败。
品种适应性差:在非适宜区域种植(如高纬度地区种植短生育期品种),无法适应气候条件。
3. 播种管理不当
播种过晚:11月后播种的麦田,积温不足,营养生长延长,生殖生长滞后,抽穗延迟或减少。
播种过密:密度过大(>450万株/亩)导致植株竞争养分,弱苗比例增加,抽穗困难。
4. 养分供应失衡
氮素缺乏:底肥不足(<100斤/亩复合肥)或未追肥,导致叶片发黄、分蘖减少,幼穗分化受阻。
磷钾不足:磷缺乏影响根系发育,钾不足降低抗逆性,均会延迟抽穗。
5. 病虫害及药害
病害:纹枯病(茎基腐烂)、锈病(叶片枯黄)、白粉病(光合受阻)等直接破坏植株生理功能。
虫害:蚜虫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影响养分运输。
药害:拔节后过量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或控旺剂(如矮壮素),抑制赤霉素合成,阻碍抽穗。
6. 干旱或涝害
干旱:抽穗期土壤墒情差(含水量<60%),导致幼穗脱水萎缩。
涝害:田间积水超过3天,根系缺氧,养分吸收受阻。
二、补救措施
1. 小面积不抽穗(<30%)
喷施营养调节剂:
每亩用 0.3%磷酸二氢钾 + 0.1%硼砂 + 0.01mg/L芸苔素内酯,连喷2次(间隔7天),促进幼穗分化。
加强病虫害防控:
杀菌剂(戊唑醇15g/亩)+ 杀虫剂(吡虫啉20g/亩)混合喷施,预防病虫扩散。
2. 大面积不抽穗(>50%)
毁田改种:4月下旬前改种春玉米、春大豆等短生育期作物,减少损失。
3. 分类管理
弱苗田:每亩追施尿素15kg + 硫酸钾5kg,结合浇水促进恢复。
旺长田:喷施多效唑(40g/亩)控旺,增强抗倒伏能力。
4. 低温后补救
喷施 碧护(0.136%赤·吲乙·芸苔) + 复硝酚钠,缓解冻害,促进细胞分裂。
5. 调整田间管理
排水降渍:雨后及时疏通三沟,降低地下水位。
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增强根系活力。
三、预防建议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选择抗寒性强的半冬性品种,避免跨区引种。
适期播种:黄淮海地区10月5-15日播种,确保冬前积温达标。
科学施肥:基肥亩施复合肥(N-P₂O₅-K₂O=18-12-6)50kg,返青期追施尿素10kg。
灾害预警:关注倒春寒预报,寒潮前喷施芸苔素+磷酸二氢钾增强抗逆性。
来源:小马侃头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