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佩戴权戒至少有长达13世纪的历史,“渔人权戒“”又叫渔夫戒指(Fisherman’s Ring),是教皇礼仪服饰中最具辨识度的物品之一。
教皇方济各佩戴的这枚戒指将在负责监督过渡期的圣罗马教会总司库(Camerlengo)会在枢机主教团面前销毁。
佩戴权戒至少有长达13世纪的历史,“渔人权戒“”又叫渔夫戒指(Fisherman’s Ring),是教皇礼仪服饰中最具辨识度的物品之一。
渔人权戒以圣彼得(St. Peter)命名,圣彼得曾是一名渔夫,根据天主教传统,他也是第一位教皇。在方济各教皇(Pope Francis)12年的任期中,他在所有仪式场合都佩戴这枚戒指,无数虔诚的信徒亲吻过它,甚至引发了关于卫生问题的争议。
根据传统,这位88岁高龄的教皇于复活节星期一去世后,他的这枚权戒将在梵蒂冈的围墙内被损毁。
2013年3月19日,在梵蒂冈的就职弥撒中,渔人权戒被放在教皇方济各的手指上
佩戴权戒仪式有历史根源,权戒和一枚名为铅印(bulla)的吊坠是教廷官方信件和文件(即“教皇诏书”)的官方印章。
每位新任教皇都会获得一枚新印章,而为了防止教皇去世后有人伪造信件或法令,这两件物品会在其去世时用锤子砸碎,从1521年到2013年,这一传统始终被严格执行。
渔夫权戒
据梵蒂冈2013年就职弥撒指南中的描述,方济各的戒指为镀银材质,而非传统的纯金制品。销毁戒指可以理解为:“注销社交媒体账号的登录凭证——防止他人使用伪造印章签署文件。”
按照惯例,负责监督过渡期的圣罗马教会总司库(Camerlengo)会在枢机主教团面前销毁戒指和铅印,尽管这两件物品在19世纪中期已被印章取代,但销毁传统仍延续至今。
方济各的前任教皇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于2013年辞职,成为近六个世纪以来首位辞职的教皇,却由此诞生了新传统:辞职教皇的权戒销毁方式是用凿子在戒指表面刻上深十字。
教皇本尼迪克特十六世戴着他的渔夫戒指,3年后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辞职的教皇
预计方济各教皇的戒指也会按照这一新传统,仅“破坏”而非完全损毁,因为现在“伪造教皇身份的风险已大幅降低”。
在佩戴戒指方面,正式严肃场合,所有教皇都会正式佩戴戒指,但在其他场合方济各教皇跟他的前任有点不同,本尼迪克特十六世教皇每天都戴着,而教皇约翰·保罗二世(John Paul II)经常戴上替代戒指(或环形耶稣受难像),方济各教皇在官方仪式上佩戴,而在其他场合,则换成日常则改用担任枢机主教时的朴素银戒。
同时,方济各教皇似乎对朝拜的人们跪拜并亲吻戒指还是有点介意,2019年,他被拍到有意躲闪信徒的亲吻,尽管后来梵蒂冈方面出面澄清:“是教皇为了避免细菌传播”仍引起人们议论。
方济各更倾向于握手或拥抱,而非强调等级礼仪。
历代渔夫戒指多刻画圣彼得持钥匙的形象,象征其“天国之钥”的权威。方济各的戒指则打破惯例,沿用保罗六世(Paul VI)秘书的旧戒,材质为镀银而非纯金,体现其简朴理念。
手工打造戒指
至于这枚戒指的最终去向尚未公开大概率可能延续刻十字损毁的传统,或随新教皇的偏好再次调整。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