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联系对人们能否体验到幸福感非常重要,然而在当下的网络化时代,Z世代却对是否要与他人互动犹豫不决。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心理学教授贾米尔·扎基(Jamil Zaki)在该大学官方网站近日发布的一篇访谈中表示,年轻人渴望亲密关系,却未能正确了解他们的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社会联系对人们能否体验到幸福感非常重要,然而在当下的网络化时代,Z世代却对是否要与他人互动犹豫不决。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心理学教授贾米尔·扎基(Jamil Zaki)在该大学官方网站近日发布的一篇访谈中表示,年轻人渴望亲密关系,却未能正确了解他们的同龄人也有着相同的想法。为了提升年轻人的幸福感,需要帮助年轻人正确了解相关情况,并促使他们互相给予机会。
扎基研究发现,如今,年轻人的幸福感水平普遍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非常强烈以至于已经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幸福感格局。过去,成年人一生中的幸福感水平呈“U型”曲线。人们在青年时期对自己的生活最满意,中年时幸福感下降,老年时幸福感则再次上升。但近年来,这条曲线已经变成了一条向上的直线。人们在老年时依然感到幸福,中年时也保持中等幸福感,但年轻人的幸福感却低于这两组人。虽然无法确切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因为历史不是可以重复进行的实验,人们不能在无数次的重复中通过调整不同参数来观察到底是哪个因素影响了年轻人的幸福感。但可以观察到的是,年轻人幸福感下降与两大趋势相吻合。第一个趋势是经济不平等加剧,导致许多年轻人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第二个趋势是媒体生态系统(包括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向人们灌输大量负面信息。调查显示,自21世纪初以来,包含有悲伤和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新闻标题增加了一倍多。年轻人总是被消极情绪包围,幸福感会降低不难理解。
扎基表示,提升幸福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与他人交流。和友人一起共度时光、自愿帮助陌生人、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这些都有助于减轻压力、提升幸福感甚至改善抑郁症状。但人们想要减轻压力时,往往更重视如何才能更好地独处,而不是更多地与他人联系交流。与过去相比,近年来人们选择将更多的时间用来独处,这一趋势在年轻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与一种社会习惯有关。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在网上订购几乎所有物品而无须外出购物,也可以跟随在线视频练习瑜伽而无须去往健身中心。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做许多以往需要外出、需要与他人接触交流才能完成的事情,因而会更多地选择留在家里。对许多人来说,外出已经变成了像健身锻炼一样的事情:他们知道做这样的事情对自己有益,但需要下定决心、积攒能量才能去做。
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人类同胞持有一种温和的愤世嫉俗的态度,总是低估他人的热情、开放、友好和值得信赖的程度。当被问及“人”是什么样子时,人们会抽象地对彼此做出悲观假设。这种态度与前述习惯交叉削弱了年轻人的幸福感。这意味着从负面角度来看,愤世嫉俗的假设使人们逃避那些可以让他们更快乐的社交互动;从正面角度来看,当人们克服惰性并对他人抱有信心时,则会发现许多令人愉快的惊喜。
在扎基看来,与数十年前相比,美国人花在跨越差异的交流和沟通上的时间少了很多,而回避与意见不同的人对话会使人们难以消除对彼此的误解,也无法共同进步。实验结果表明,当与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交往时,人们彼此间的负面印象就不那么强烈了,他们甚至会为自己的积极态度和对方的开放、理性、善解人意感到震惊。因此,为了减少社会中的敌意,提升年轻人的幸福感,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评估同龄人的善良和同情心,鼓励年轻人投身社交中彼此建立联系。
(崔岫/编译)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