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百年求索 牢铸大学风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09:26 2

摘要: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是创建于1914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这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百余年发展中,凭借其独具特色的藏品体系,与时俱进的陈列展览,日积月累的学术沉淀,它始终是国内高校博物馆群体中备受瞩目的重要成员。

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是创建于1914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这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百余年发展中,凭借其独具特色的藏品体系,与时俱进的陈列展览,日积月累的学术沉淀,它始终是国内高校博物馆群体中备受瞩目的重要成员。

2019年8月始,成都市投入超过12亿元对四川大学博物馆进行改扩建,2023年7月23日,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坐落在成都武侯区锦江南岸,毗邻望江楼公园,背靠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占地面积25亩,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这座在21世纪初就致力于“走出象牙塔”的大学博物馆,其陈列展览、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藏品保护等空间条件和设施设备踏上了新的台阶,并以更包容、更开放、更加积极开拓创新的姿态面向全社会。2024年5月18日,在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四川大学博物馆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殊荣。

四川大学博物馆展厅面积近1万平方米,常设展分布在一至四层,负一层布局两个临展厅,形成了极具现代性且多元灵动的展览格局。常设展以基本陈列体现西南天地盛景、人文历史璀璨;以专题陈列讲述生命演化历程,铺陈艺术品物多姿。双一流大学学科体系的广博内容、大学博物馆教育研究的丰硕成果、川大文博专业师生在博物馆学方面的经年思考被转化为生动丰富的陈列语言,展现于新馆展陈各个方面,其综合性、专题性、研究性、科学性、艺术性,无一不辉耀四川大学博物馆百余年成长史的精髓和生命。

展览定位:以西南天地为观,

立意宏大,尽显馆藏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外学者在西南地区展开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动植物学的调查研究,他们将中国西南的地景和文化纳入现代学科的表述体系,更持续不断地为博物馆带来来自祖国各地,尤其是西南这片区域社会生活和自然物种等方面的系统性藏品。从第一件标志博物馆建立的“华西大学堂”铭文校钟开始,经过十几代学者的努力,到今天,四川大学博物馆已拥有32个门类8万多件文物,近百万份动植物标本,以及超过13万页科学工作者的调查手稿、日记、论文、照片影像等档案资料,共同讲述着一个现代博物馆百余年的成长轨迹和现代学科在西南地区的发展历程。如何充分盘活这批馆藏资源,讲好属于川大博物馆自身的展览故事,是常设展策划的初心和根本。

基本陈列“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序厅

经过长达一年半的调研和反复讨论,策展团队在四川大学相关学院师生的强大后援支持和国内文博专家学者的协力帮助下,调动可跨库检索的藏品资源数据库、馆藏旧档资源库,经过海量甄选、比对和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常设展“1+2”的综合展陈体系。“1”即一个基本陈列:立足本馆发展历史,从旧档文献出发,通过建立藏品之间、藏品与档案之间的系统关联来勾勒展览逻辑,形成最能代表川大博物馆自身特色的基本陈列——“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2”即两个专题陈列:充分发挥馆藏丰富的动植物标本收藏优势,借助生命科学学院的最新科研成果,以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实施科普教育为目标,形成自然专题陈列:对入藏较为偶然、不具备鲜明的西南地域特色的人文类藏品,精选佳物,以类相从,形成艺术专题陈列,满足文博专业人才培养与公众审美意趣的需要。

展览内容:览天地,

恋自然,思造物

基本陈列“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

基本陈列紧扣博物馆与四川大学的文化底蕴、优势和特色,以历年收藏和研究成果为叙述主线,采用学者的视角、学科的维度,结合地理、自然、人文三方面内容,展现中国西南地区自然人文的丰富性、多样性、多元性,勾勒四川的独特地理:西高东低、地形丰富、气候多样、水系发达,以及由此带来的物种丰富、族群丰富、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展览分设自然、考古、民俗、民族四个篇章,生动刻画西南地区的“深度地图”。

上草市街“鸿发号”轿行全套婚嫁用品

羌族释比文化展品组合

“自然篇:万物的交响”展示青藏高原东缘及横断山系的山川地势和这片区域孕育的复杂的生物种群,穿插科学家对大熊猫、峨眉山生物种群、杜鹃花的科学探索经历;“考古篇:历史的断面”以三星堆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四川汉墓的调查研究、邛崃唐代龙兴寺佛教造像入藏、四川唐宋民窑考古为重点,讲述由葛维汉、陶然士、郑德坤、成恩元等学者开启,延续至今的百余年川大考古故事,呈现四川古代历史上的若干精彩断面。“民俗篇:市井的生活”以民居建筑构件、婚嫁用品、成都皮影文物等代表性民俗事项,勾勒晚清民国成都地区民众的居住习俗、婚姻习俗和娱乐生活,讲述成都高腔皮影戏班“春乐图”的全套影箱、上草市街“鸿发号”轿行全套婚嫁用品等重磅民俗文物入藏的前因后果。“民族篇:族群的记忆”以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田野调查的科学视野,展示西南群山之间的少数民族如藏、羌、苗、彝、纳西族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信仰。

自然专题陈列

自然专题陈列以适应为主线,展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弘扬川大科学家为科研事业奋斗终身的科学家精神。由“生命之树”“自然与人”和“探寻生命本质”三个部分组成。

自然专题“生命之树”展厅

“生命之树”向观众展示生命演化的历程,生命体如何适应环境,及现生生物物种的基本分类及多样性。科学知识的背后包含方文培及其弟子对四川植物资源基础资料的调查和研究,钟远辉、陈义对四川蚯蚓的调查和分类,张俊范在四川鸟类分类中做出的杰出贡献等内容。“自然与人”展示从古至今四川的人群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通过华南虎和白鲟、白鱀豚的珍稀标本展示,引发参观者思考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时代命题。“探寻生命本质”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展示川大百万量级样本库及数字化标本平台,介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3.0时代——多组学时代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展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艺术专题陈列

艺术专题陈列精选本馆极具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精品文物,打造了包含古代工艺、书画艺术、织绣艺术在内的三个主题单元。

艺术专题展厅

“天与工巧:古代工艺展”展出陶瓷器、鼻烟壶、铜镜、玉器、珐琅器、竹木牙角器等古代工艺品,展现中国古人纳天地于造物的卓越智慧和才能“。翰墨书香:书画艺术展”展出从元至清重要名家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以及“竹扉藏纸”(杨啸谷先生旧藏)之珍贵古纸、古墨、砚等。多年来深藏博物馆库房的元代黄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图,近代张大千罕见巨幅《黄山松云图》,都因良好的展陈条件得以出现在展厅最醒目的位置。“尺幅寸心:织绣艺术展”展出清末民国服饰艺术珍品。织绣以蜀绣为主,兼含国内各大名绣。以类型多样的服装、琳琅满目的绣品、用途各异的装饰品,辅之罕见的近代坊间织绣样本,较为系统地呈现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面貌。

创新思路:以百年科学研究

为线,创新策展思路

基本陈列“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是川大博物馆常设展的焦点,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学科发展早期的研究与收藏所得,在4350平方米的空间内构建不同于四川省内其他博物馆的“别样”西南天地,尝试探索一种可谓全新的策展思路。

策展理念

以“回到现场”为基本理念。具体做法是,用历史情境中“人”的活动勾勒叙事线索,用文献档案讲述的事件为第一材料,用事件中相关入藏的实物为核心展示内容,使馆藏各类文物、各级标本回归最初的发现场域。我们建构了两个现场:其一,通过成组群的“物”的入藏故事的讲述,建构历史场景,追踪知识线索,为第一现场;其二,通过讲述和拓展物品本身的历史价值、科学知识、社会内涵、美学趣味,呈现实物的原初现场,为第二现场。双重现场的构建相较于单纯的实物展出层次更为丰富,使独立之“物”别具人性的温度。

展品组织

展品组织上,除了着眼于常规的文物、标本等物质本体,更特别将旧档资料纳入与展品同等地位加以利用。通过对档案的研读建构历史事实,在档案的指引下恢复文物、标本的原初所属,组成值得信服的展览单元。布展时,除了用老照片、影像旧档作为重构历史现场的基本素材,更将文献档案放进展柜作为展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展出。对旧档材料的充分利用成就了不一样的展品构成逻辑,并将学者视角做到彻底、极致。

框架结构

采用复调结构。如果说以自然为开篇,其下三章分别展现人类社会的内容,是近年博物馆展陈常见的一种总分叙事结构,川大博物馆常设展四个篇章均出自早期西南地区科学调查研究的内容,则是对同一层级的“博物学”的呈现,表现为并列结构。因之,在单元内容组织上,放弃了对整全的自然世界的呈现和首尾完整的历史线性叙事,而是遵循新博物馆学有效史和知识结构的思路,关注特定馆藏,如大熊猫的发现、杜鹃花研究、三星堆早期发掘、汉墓探索、“春乐图”入藏、“鸿发号”入藏、川苗调查、藏区调查等对应的信息组群的设计初衷和价值实现,反向追求并实现结构上的连贯和完整。

形式美学:以体验和探索为

目的,互动性强,制作精良

回应历史,并具当代质感的建筑

川大博物馆新馆建设是在改造老馆的前提下进行的,扩建后的博物馆形成“一馆两翼”的布局模式。川大与华西老校园传统建筑的典型元素红檐青砖和坡顶歇山经过现代形式和材料的转译,被融入新馆当代与传统交织的形式语言和空间体验中“。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建筑舒展端正,整体为优雅的灰色调,檐口等细节部位融入川大校区标志的锦绣红,陶砖、陶板、钛锌板等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又展现了当代质感。精心设计的入口大厅的镂空砖外墙,贯穿建筑主体的临江超大板块玻璃幕墙,顶层铺展绿植的临江大型观景平台,处处体现博物馆与城市的对话,使建筑本身成为锦江河畔一处靓丽的城市文化阳台。

流畅的动线,空间的诗意

四川大学博物馆三层挑高的入口大厅

从大厅沿江一侧的景观坡道拾级而上,玻璃幕墙外是秀丽的锦江,极富纪念性的博物馆空间与生动的现代城市景观透过“川大之窗”彼此映照。随着苍鹭翻飞的姿势,可以顺利进入各层的常设展厅。基本陈列四个篇章以两两连贯的形式依序分布于一、二层,流线顺畅,不走回头路。民俗厅民居部分有连廊引入自然光线,展厅内可凭栏望景,俯瞰中廊;自然专题展采用棋盘式布局显示科学的秩序感,通透的橱窗和点缀其中的实验室器皿的密集式展陈,是对学院派古典传统的致意。微生物展区的安排一方面规避了层高缺陷,一方面给观者内容上的新意;在第四层最高可达14米的坡屋顶围护下的艺术专题展厅,我们放弃了墙体区隔,并通过各种手段进一步强化建筑高亢空旷的特点,利用天光、自然光、彩色光线,延展展区的想象边界,将无边界博物馆的理念无限发挥。观众休息区除了散布于公共区域,还在展厅内民俗区、艺术专题区域设有调性相应的座椅,令人如处老成都茶馆,或如置身艺术殿堂。

以内容为核心,寻求恰当的风格

形式设计以追求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效果为目标,力求构建创造性、艺术性、互动性并存的展示空间。基本陈列兼顾历史内容的严谨和空间表达的美感,在“回到现场”的核心思路下,大量使用老照片与旧影像资料营造场景氛围。写实与写意结合,使人、物、社会情境和谐圆融、相呼相照。色调与风格上注重四个篇章不同的情感倾向和文化象征,分别以青绿色系、暖黄、红、明快色凸显有差异的调性。自然专题陈列追求简洁肃静的风格。古典式橱窗、场景艺术品、数字化展项、装置设计、色彩与光影语言多种手段可视化传达,打造学院风。艺术专题陈列将中式美学加以意象化表达,采用互文、小主题、关联色彩、关联造型等复合展览方式精心打造别具特色的艺术单元,形成典雅高贵的艺术空间。

展示手法多元,互动体验尚佳

展览呼应新时代博物馆传播与教育的特性,设计了多样的展示手法,充分体现知识性和趣味性。整个常设展互动展项总计超过100项。场景、投影、仿真模型、沙盘、触摸屏等辅助展品有节奏地分布于不同点位,传达精心编辑制作的知识点;抽屉式展柜、推拉式灯箱、手翻书、拍拍墙、绘画互动、家具拼对、穿衣互动等操作型展项邀请不同层次观众参与;植物闻香、种子触摸、陶器复制品手触、临摹绘等给予观众色、香、味、触多感官体验,使静态观展时有惊喜。大学博物馆研究的优势被积极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转化为无限拓展的知识内容,为展览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被广泛称誉为“互动性超强”“对观众最友好”博物馆。

设备优异,制作精良

展览耗时三年,包括灯光、展柜、展具、展架、艺术品设计均精心打磨,精益求精。恒温恒湿设备为文物营造了优越的保存条件,大面积低反超白玻提供良好的观展体验。空间内采用散点化布局,复合式展示,灵活布置各种组合式展柜、通柜、地中柜、龛柜、特制展柜等。运用镂空支架、悬浮展陈、水晶亚克力展托等多种方式,弱化形式的视觉干扰。单元空间采用类舞台、场景化设计方式,文字表述简洁、准确,立面装饰追求清丽、脱俗。在整体均衡与典雅的空间环境里,帮助观众始终专注于内容本身。

传播风尚:牢记博物馆使命,

开创大学风范

川大博物馆新馆为成都市民和全国公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文化共享空间,在展览讲解、教育活动、宣传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大学博物馆的特征。开馆至今,已接待海内外观众逾80万人次,各种团队近600个,提供近8000次免费讲解;建立了专家、专业、志愿者、红领巾讲解队伍,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组织具有大学特色的“思文名家大讲堂”“海纳学术论坛”“秋水——大川公开课”多系列公益讲座、课堂及“大川先生”“小小生物学家”“相爱”“博物馆与女性空间”等系列主题社教、研学活动,全方位面向社会推广知识,普及教育;开展馆校合作创新模式,吸引川大及周边大中小学校将文博、生物、设计、儿童教育等课程纷纷开进博物馆课堂。

大学生自创《锦城旧事》演绎式导览

新馆秉持创新理念,多渠道提升展览影响力与公众参与度,得到了包括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四川卫视、封面新闻等地方媒体的频繁报道。与央视《国宝·发现》、四川电视台等团队合作拍摄宣传片;与四川传媒集团联合开展“少年派科普”互动活动。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与主流媒体协同发力,有力推动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品牌建设。发挥大学博物馆平台和人才优势,组织举办了两届“创想博物馆”文创大赛,吸引国内外几十所高校和文化企业共1500多个团队参赛设计,打造学、研、产融合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新模式。

结语

百余年来,四川大学博物馆赓续热爱乡土、科研报国、服务城市、服务大众的优良传统,为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持续努力。在通识教育与文化传播趋势愈发显著的当下,高校博物馆如何在中国博物馆事业中找准定位、发出声音,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博物馆的展览定位、目标观众、服务对象和具体做法。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的开放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气象,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说,川大博物馆新馆展览讲述的是令人过目难忘的“西南天地”的故事,那么接下来,博物馆会以更为丰沛的创造力和持续的热情,在鹭鸟飞掠、窗含西岭的锦江河岸,讲好一座大学博物馆努力开拓于新时代的故事。

(供图:四川大学博物馆)

编辑:雪晓楠

校对:钱炳彰

审核:耿 坤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