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绝不用海归派”观点没啥好指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11:52 2

摘要:23日,在董明珠再次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之际,新京报发表一篇评论,题目是《“绝不用海归派”,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文中对董明珠和格力电器的人才政策进行批评。文章认为,董明珠“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等言论,毫无道理可言,暴露出用人观念的落后,有根

23日,在董明珠再次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之际,新京报发表一篇评论,题目是《“绝不用海归派”,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文中对董明珠和格力电器的人才政策进行批评。文章认为,董明珠“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等言论,毫无道理可言,暴露出用人观念的落后,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会加深对海归群体的“污名化”和刻板印象,这样的偏见应该及时纠正,等等。

新京报的观点对不对?有问题。我认为,董明珠“绝不用海归派”的人才政策无可指责。新京报的观点看似符合潮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也有“一视同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雅量,实则没有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甚至有上纲上线、别有用心、“扣帽子”之嫌。

董明珠的观点,虽然直白偏颇,但不无道理。第一,有没有间谍?当然有。国内、海外高校都有被策反的概率,但相比之下,海外留学期间被策反的概率和比例显然要高很多。第二,用不用海归?这取决于企业发展自身要求。如涉及核心技术创新,涉及企业生存安危,当然要控制风险,间谍窃密会让企业卷入国际争端,甚至泄露企业核心机密,严重损害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完全规避这种风险。第三,怎么看钱学森那样的海归人才?企业用人与国家用人,不可同日而语。一个企业没有国安局这样的专业机构,不具备甄别间谍的能力。而且,海外留学人才在海外时间长,企业没有办法、也没有权力核实其所有的时间、地点和所有的交往活动,不能确定他有没有被策反。再者,钱学森那一代是什么样的“海归”?是美国鼎盛时期,而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全家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隔回来报效祖国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现在的“海归”,不否认仍然有很多爱国志士,但中国日益强大,到底是爱国情怀,还是利益驱使?愈加难以分辨。

新京报或许出于善意,要纠正董明珠所谓“污名化”海归派的做法。但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自媒体的声音也是很全面很深刻的。我们也要提醒新京报,间谍无处不在,不要忘记潜伏在某主流媒体近三十年的日本间谍董郁玉的教训,更不要忘记前些年刚刚被查的央视主持人成蕾的教训。如果先进制造业企业中的间谍,盗窃的是先进科技;那么媒体中的间谍,不光洞悉国内民众思想文化动态,还会传播西方所谓的虚伪的民主自由价值观,甚至会通过具体社会事件放大舆论声音、裹挟民意,挑动对立情绪,误导意识形态,扰乱社会秩序,进而达到其雇主国家机构不可告人的意图。所以,敢于斗争与善于斗争,不可偏废。打铁还需自身硬,媒体也要从自身做起,把好“用人关”,切莫再犯间谍长期潜伏而不自知的错误。

随着《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到期,伴随国际单边主义盛行、美欧内部矛盾问题尖锐,他们对中国制造的觊觎与破坏不可不防。董明珠“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的观点,看似直白尖锐,甚至矫枉过正,实则审时度势,对于企业是稳妥而超前的人才策略,凸显了企业掌舵人的战略眼光。好在,国内高校“理工科热”的风潮已经兴起,伴随中国制造第二个十年规划,国内高校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培养和输送优质理工人才的重任。还是那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教员对人民的嘱托永远不会过时。

说到这里,我想到董明珠要求格力“1000多名党员全部佩戴党徽上班”,想到董明珠朴素的办公室墙上悬挂了一副教员画像。我们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从来旗帜鲜明。想到这些,我越来越明白董明珠心里装着什么,要为董明珠点赞,为格力电器点赞。

来源:毛粒子Maons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