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人失业:我给大家试过了,不上班不会完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21:34 2

摘要:要说王哥是地产老兵,没有人会反驳,他从90年代末就进入房地产市场,从工地打灰,一路干到某小型房企的项目总。

我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是地产人转行小故事第十三期。

我们的转行小故事,也过去12期了,还是有点儿小成就感的!

今天是一位自2019年便告别职场的"退休先驱"故事,是一篇“摆烂宣言”

当老王提出要分享经历时,我下意识反问:"您这算转行吗?分明是提前退休啊!

“虽然有点儿无聊,但也是地产人的另一个出路啊!”

老王的出路很简单,一步到位,退休

我说老王这操作,多少有点儿让人嫉妒,我难道是不想退休吗?

要说王哥是地产老兵,没有人会反驳,他从90年代末就进入房地产市场,从工地打灰,一路干到某小型房企的项目总。

我认识他的时候,大概是18年呢,当时给万达寻找工程副总,找到他,因为他操盘过几个当地的商业综合体,是个豪爽的老大哥,感觉非常符合万达的用人调性。

甚至半夜找他改简历,都毫无怨言,带着工程人特有的利落。

虽然后续没有达成合作,但是陆续保持着沟通。

听老王说,疫情来临的时候,自己已经有预感,所以坚持完成自己的项目,站好最后一班岗,就潇洒转身了。

合作多年的老东家也非常给力,痛快了给了补偿,算是好聚好散的典型。

失业的老王,堪称buff巅峰,年龄40+,小型房企出身,第一学历专科。

这位45岁的地产老兵,用三十年光阴丈量了行业的潮起潮落。他完整经历了地产黄金时代的每个波段。最后被无情的拍在沙滩上!

找了几个人力聊过,很委婉的说法,机会不多。

求职底线一降再降,从项目总降到项目经理,薪资降到股折价仍无人问津

焦虑如潮水般侵蚀着这个北方汉子,直到某个寻常周末,女儿指着街边商业体说:"爸爸盖的楼永远这么热闹。"

这个瞬间犹如醍醐灌顶。他翻开尘封的工程相册,发起老同事聚会,发现近半数同行早已转型:

有人经营民宿,有人转战教培,甚至有人成了专职垂钓博主。那个辗转难眠的深夜,他忽然顿悟——人生下半场何须困守赛道?

更重要的是那些离开地产行业的人,依然过的很好!

终于,我找到了自洽的关键,代价是撸秃的头发。

人只要想开了,日子就会过得很和谐,不内疚不自耗。

把我这位资深业内人士要找兼职的信息散播出去,干兼职!

没有项目就在家专心陪伴家人。有项目,不管什么项目,大的小的,时间长短的,都接!

甚至还帮几个老朋友做过新房验收,给房企挑毛病!

收入从零,逐步的可以满足家庭的日常开支,不需要再啃老本了。

现在,开始发展自己的爱好,做一些手工皮具,偶尔接点小单子,偶尔去摆摊卖个手工。

从年入百万到月均八千,这是"用物质降级换取精神升级"。

人到退休,开始搞文艺了,我常常自嘲,一个地产人,混到最后成为了手艺人,也是独一份了!!!

要说转行,我没有太多经验。要说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我能给你讲个三天三夜!

我曾经也站在行业的前沿,但是当时代的洪流奔涌而来,顺势而为也是一种智慧。

真正的成熟,或许就是学会与变化共舞的智慧

当外在的航道被迫改变时,我们依然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领航员。

那些看似"掉队"的时刻,往往藏着命运馈赠的转机。

毕竟,生活的终极KPI从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而是保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就像老王在皮具工作室挂着的自嘲书法——"楼会倒,梦常在",这何尝不是种通透的人生宣言?

采访对话:

Q:如何面对收入落差?

"有天在工作室缝皮包,突然发现和当年看施工图的专注神情一模一样。区别是现在月入八千,但时间完全属于自己——这可能是最昂贵的奢侈品。"

Q:会怀念过去吗?

"去年经过以前开发的楼盘,看到小区的樱花盛开。那种满足感比任何销售数据都真实。"

Q:给同行者的建议?

"地产人最擅长空间再造,何不把这种能力用于重塑人生?记住,我们盖过楼的人,永远知道怎么从地基开始重建。"

转行之路道阻且长,欢迎一路同行

共勉

以上

来源:地产张悠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