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办的2025年全国水稻单产提升技术培训班、西南多熟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培训班(第一期)在大邑开班。大邑在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介绍。
4月24日,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办的2025年全国水稻单产提升技术培训班、西南多熟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培训班(第一期)在大邑开班。大邑在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介绍。
本次培训班以“科技赋能粮食单产提升,创新驱动天府粮仓建设”为主题,参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专家代表实地观摩了大邑县锦谷麦香种植专业合作社、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专家大院)、吉时雨数字农业中心,并开展技术培训与经验交流。
据了解,大邑全县耕地面积33.0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7.84万亩,粮油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稳定在17万吨以上,是“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大邑探索形成了以技术赋能、机制驱动为支撑的农业提质增效路径,为粮食生产稳产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成高标准农田28.79万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耕地保护方面,大邑建成高标准农田28.79万亩。这些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有平整通畅的道路、能排能灌的沟渠、完善的生产设施,更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节约了水资源,促进了农业综合产能提升和农民增收。大邑也因此获评全省首批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试点县,入选都江堰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
大邑同步开展耕地“非粮化”整治和低效果木腾退,新增水田3.1万亩,构建耕地用途常态化巡查和全流程管理机制。“两非”文件实施以来,“非粮化”和“撂荒”问题零新增。今年,大邑将“吨粮田”建设纳入县委全会工作要点,出台《大邑县2025年“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方案》,全力争创全省粮油千亩高产先进县。
科技赋能推动良种良法深度融合
“苗子不够壮实,现在拿出来育秧,长不高,容易病倒,还要在暗化室待两天。”在旭成农作物种植专合社的育秧地,工人刚从暗化室里端出秧盘,便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看出问题。
“我们和园区建立了校地合作,这里也是我们的试验基地,隔三岔五都要来看看。”任万军一边安排学生采集数据和土样,一边解释。记者获悉,目前,大邑联合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成“专家大院”2个、“专家小院”2个、试验基地5个,构建起“产、学、研”全链条成果转化机制。针对机插育秧“苗难育、秧难插”问题,研发“杂交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良种是农业的“芯片”,是促进粮食增产的关键内因。大邑在育秧机制上,推广“1+N”集中育秧模式,依托锦谷麦香、旭成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主体,建设工厂化集中育秧流水线、秧盘输送轨道和秧田喷灌设施,实现水稻精量播种、秧龄弹性控制、成苗率稳定提升。目前已建成17家优质秧苗供应主体,年供苗能力超40万亩,除满足全县需求外,还辐射周边20余万亩良田。
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从灌水整田、机械栽插到田间管理、打药施肥、机械收割、粮食烘干、大米加工,再到粮食收购,让种植了1500亩水稻的业主曾福建切身感受到了大邑全链条服务体系带来的便捷。
大邑统筹推进“耕、育、栽、管、收、烘、储”社会化服务,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合社参与“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托管,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农民收益。同时,建成粮食烘干中心、优质稻米加工厂、粮食品牌体系,推进“稻乡渔歌”等重点项目落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农业提质增效。2024年,全县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25万人次,实现收入24亿元以上。
记者 | 米成岗 刘昱均
主管:中共大邑县委宣传部
主办:大邑县融媒体中心
审核:陈柞
责编:杨颖
编辑:李俐
美编:罗莉娟
来源:美丽大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