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6日,《自然》(Nature)发表题为《深海采矿轨迹的长期影响与生物恢复情况》(Long-term impact and biological recovery in a deep-sea mining track)的研究,为全球深海采矿辩论提
2025年3月26日,《自然》(Nature)发表题为《深海采矿轨迹的长期影响与生物恢复情况》(Long-term impact and biological recovery in a deep-sea mining track)的研究,为全球深海采矿辩论提供了关键证据。
由于缺乏对生态系统长期恢复情况的证据和了解,人们对深海采矿及其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担忧日益加剧。由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牵头开展的研究揭示了太平洋深海采矿试验过去44年后,采矿区域是否有可能恢复以及还存在哪些影响。研究发现,采矿显然对沉积物造成了长期改变,但对生活在这些深度的动物的影响则更为复杂多样。生活在沉积物表面的小型移动动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一种类似变形虫的大型单细胞生物——巨型有孔虫,这种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随处可见的生物,已经重新在采矿轨迹区域定居。然而,固定在海底的大型动物在采矿轨迹中仍然极为罕见,几乎没有恢复的迹象。
研究团队还发现,沉积物羽流此前被认为可能对海底群落有重大影响,但在该研究中其长期物理影响有限,且对动物数量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这项研究提供的证据对于了解潜在的长期影响至关重要,尽管某些区域几乎没有恢复或恢复情况不佳,但一些动物群体已开始出现重新定居和数量回升的初步迹象。深海采矿越来越被视为一种潜在方案,用于供应推动全球技术进步和向净零能源未来转型所需的关键金属。
深海采矿的一个重点关注区域是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这是中太平洋公海的一片广阔区域,面积超过600万平方公里,大约是英国面积的25倍。这里是独特且生物多样的深海生物的家园,其中许多生物尚未得到科学描述。此外,该区域还拥有丰富的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这些结核富含多种金属。在CCZ近5000米深的海底,大量土豆大小的岩石代表了最具开发前景的深海矿产资源之一。1994年依据国际法成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正在决定是否允许在该区域进行深海采矿,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允许。这一决策中的关键问题是,深海生态系统能否从采矿干扰中恢复。这项研究是由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牵头的“海底采矿与对实验性影响的恢复力”(SMARTEX)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资助。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都提供给了所有利益相关者,以便为ISA和相关国家的未来政策决策提供指导。
原文题目:Long-term impact and biological recovery in a deep-sea mining track
详细内容参见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快报》2025年第07期。转载本文请备注来源及作者。
来源: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