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四川长虹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核心产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对四川长虹2024年年报中的关键财务数据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公司的经营状况与潜在风险。
2025年,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四川长虹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核心产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对四川长虹2024年年报中的关键财务数据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公司的经营状况与潜在风险。
营收微增,净利润稳步提升
营业收入
2024年,四川长虹实现营业收入103,691,160,979.35元,较2023年的97,455,828,421.45元增长了6.4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各业务板块的积极布局和市场拓展。例如,家电业务抓住国内“以旧换新”国补政策机遇,实现收入约450.92亿元,同比增长约15.29%;通用设备制造业务实现收入约101.11亿元,同比增长约14.20%;ICT综合服务业务实现收入约368.84亿元,同比增长约8.28%。然而,部分业务如中间产品业务、网络通讯终端业务、房地产业务、特种业务及其他业务收入出现下滑,反映出公司业务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年份营业收入(元)同比增长(%)2024年103,691,160,979.356.402023年97,455,828,421.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3,522,639.00元,相较于2023年的687,701,603.71元,增长了2.30%。净利润的增长表明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这得益于公司持续强化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品牌策划及宣传、完善渠道布局以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等举措,使得主要产业的业绩质量持续提升。
年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元)同比增长(%)2024年703,522,639.002.302023年687,701,603.71-扣非净利润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18,621,884.62元,比2023年的392,968,324.52元增长了6.53%。扣非净利润的增长反映出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所增强,经营稳定性得到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各业务板块的精细化管理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年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元)同比增长(%)2024年418,621,884.626.532023年392,968,324.52-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为0.1524元/股,较2023年的0.1490元/股增长了2.28%。这一增长与净利润的增长趋势相符,表明公司每股的盈利水平有所提高,为股东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年份基本每股收益(元/股)同比增长(%)2024年0.15242.282023年0.1490-扣非每股收益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0907元/股,相比2023年的0.0851元/股增长了6.58%。这进一步证明了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增强,公司的盈利质量有所提高。
年份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元/股)同比增长(%)2024年0.09076.582023年0.0851-费用有降有升,研发投入持续
费用
2024年公司总费用情况如下:
费用项目本年金额(元)上年金额(元)变动比例(%)销售费用3,825,006,336.873,913,825,330.71-2.27管理费用1,785,860,958.191,814,842,398.72-1.60财务费用232,749,852.34135,381,474.6771.92研发费用2,142,135,309.892,213,496,663.06-3.22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为3,825,006,336.87元,较上年减少2.27%。这可能得益于公司在销售策略上的优化,提高了销售效率,降低了销售成本。虽然销售费用有所下降,但公司仍需关注其对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的长期影响,确保销售业绩的持续增长。
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为1,785,860,958.19元,同比下降1.60%。公司可能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有效控制了管理成本。这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为232,749,852.34元,大幅增长71.92%,主要系利息费用及汇兑损益变动所致。财务费用的大幅增加可能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压力,公司需加强对财务费用的管控,优化融资结构,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兑损失。
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为2,142,135,309.89元,较上年减少3.22%。尽管研发费用有所下降,但公司仍保持了较高的研发投入水平,本期费用化研发投入为2,142,135,309.89元,研发投入合计2,601,485,727.25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51%。这表明公司重视技术创新,持续投入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年份研发投入合计(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2024年2,601,485,727.252.512023年--研发人员结构稳定,现金流有波动
研发人员情况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3,35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7.42%。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522人,本科2,559人,专科227人,高中及以下35人;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不含30岁)1,023人,30 - 40岁(含30岁,不含40岁)1,370人,40 - 50岁(含40岁,不含50岁)753人,50 - 60岁(含50岁,不含60岁)202人,60岁及以上8人。报告期内人员结构变化系根据公司经营策略调整进行的优化补充,整体结构相对稳定,为公司的研发创新提供了人力保障。
学历结构类别学历结构人数年龄结构类别年龄结构人数博士研究生1330岁以下(不含30岁)1,023硕士研究生52230 - 40岁(含30岁,不含40岁)1,370本科2,55940 - 50岁(含40岁,不含50岁)753专科22750 - 60岁(含50岁,不含60岁)202高中及以下3560岁及以上82024年公司现金流情况如下:
现金流项目本期金额(元)上年金额(元)变动比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684,646,008.612,855,089,999.94-5.97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23,679,485.40747,037,709.75-317.35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294,146,797.682,468,591,466.74-233.4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684,646,008.61元,较上年减少5.97%。尽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正数,表明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创造能力较强,能够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持。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623,679,485.40元,而上年为747,037,709.75元,变动比例为 -317.35%。主要系本期长虹美菱、华意购买与收回理财产品和大额存单的现金流净额变动所致。这表明公司在投资策略上有所调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增加,可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或进行战略布局,但也需关注投资风险和资金的合理配置。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3,294,146,797.68元,较上年的2,468,591,466.74元大幅下降233.44%。主要系本期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流与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净额减少以及本期贴现业务净额减少所致。这可能反映出公司在筹资策略上更加谨慎,减少了债务融资规模,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公司在资金安排上更加注重自身的资金积累和财务稳健性。
风险犹存,需关注市场变化
可能面对的风险
四川长虹面临国内行业需求下滑风险、海外市场政策风险、大宗原材料及核心配件价格波动风险以及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国内大家电行业处于存量竞争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新的刺激消费点欠缺,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在2024年已释放了部分消费需求,2025年对行业的拉动效果有待观察。海外市场方面,美国“对等关税”行政令、欧盟ERP能效标准等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家电出口形成多重冲击。此外,全球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主要生产原料走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宗原材料和核心配件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对公司业绩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公司进出口业务涉及美元、欧元等外币的汇兑,受欧洲降息预期及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联动效应影响,预计汇率将产生较大的波动,对以外币计价的公司进出口业务产生较大影响。
董事长、总经理等报酬情况
董事长柳江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0元,在股东单位领取报酬;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杨金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303.69万元。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均与公司的经营效益挂钩,按公司统一考核标准考评。这一薪酬机制旨在激励管理层积极提升公司业绩,但也需关注其与公司业绩增长的匹配度以及对管理层长期激励的有效性。
总体而言,四川长虹在2024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了增长,但也面临着财务费用增加、部分业务收入下滑以及多种市场风险等挑战。公司需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加强费用管控,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在关注公司业绩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上述风险因素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