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压测量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年版),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2.7亿,而血压测量不准确,直接影响诊断与治疗效果。
听说过吗?一位血压180/110mmHg的患者,因家中测量总是偏低,误以为自己“没事”,结果突发脑出血,险些丢了性命。
血压测量,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藏着不少“坑”。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看看如何避开这些隐藏的危险!
血压测量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年版),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2.7亿,而血压测量不准确,直接影响诊断与治疗效果。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标准化的血压测量可以将误差控制在5mmHg以内,而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误差高达20mmHg,严重干扰疾病管理。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偏差,更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与安康。
很多人测血压时,随便找个椅子一坐就开始动手,其实这样做就像“穿着拖鞋去爬山”,一开始就是错的。标准的测量姿势应该是:背靠椅背,脚平放在地面,双腿自然分开,不可交叉,手臂与心脏保持同高。
有研究指出,若手臂位置偏低,会导致血压读数偏高5-10mmHg;若手臂高于心脏水平,血压则会偏低。这么一来,原本正常的血压,可能被误判为高血压或低血压,治疗方向完全走偏。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测量血压前,至少静坐5分钟,保持心情平稳。如果刚刚爬完楼梯、情绪激动,血压自然会短时升高,测出来的数据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根本不靠谱。
有些老百姓图便宜,用了十几年前买的水银血压计,或者网购“杂牌电子血压计”。结果,每次测量的数据就像“彩票开奖结果”,飘忽不定。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23版)》中明确指出,家庭自测血压应优先选择经过校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手腕式、手指式血压计虽然方便,但受血管位置和测量姿势影响大,容易出现较大误差。
真实案例中,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分享过一位患者故事:患者长期使用手腕式血压计自测,血压值一直偏低,结果突发急性心梗,送医后发现实际血压远高于自测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所以,选择正规品牌、通过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并定期校准,是保证测量准确的第一步。
“早上测一次,晚上测一次”,这句话听起来耳熟吧?但真正做到科学的人少之又少。血压在一天中本来就是波动的,受生物节律影响,清晨和傍晚最容易出现高峰。
根据《2023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家庭自测血压应在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服药前、早餐前进行一次;晚上则在睡前测一次。每次测量要记录两到三次读数的平均值,而不是“凭一次定终身”。
特别是服药时间与血压测量时间要错开至少30分钟,否则可能出现药物影响下的假性正常血压,潜藏危险。
冬天寒冷,不少人嫌脱衣服麻烦,袖子直接挽一挽就开测。殊不知,这样的操作就像“穿棉袄打太极”,动作是做了,效果却大打折扣。
正确做法是:测量血压时,应该将袖子脱去或至少保证袖口松软,不要压迫手臂。研究表明,衣物压迫可导致血压测量值升高5-15mmHg,这个偏差足以让医生误判病情,开出不必要的降压药。
生活中确实有实例,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患者,因为冬天总是穿着厚毛衣测量,导致血压误判高出15mmHg,结果长期服用了过量降压药,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很多人图省事,只量左手或右手就完事了。实际上,有些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正是左右血压差异异常。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数据,如果左右手血压差异超过10mmHg,应引起高度重视,可能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等疾病风险。
因此,首次测量血压时,应该左右手各测一次,取血压值较高的一侧作为今后监测的标准手臂。这就像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花点小功夫,保障一生健康。
血压测量,表面上是简单的一按一放,背后却是科学与细节的较量。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健康的隐患。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悄无声息地侵蚀血管,直到某一天,猝然爆发,令人防不胜防。
作为医生,深知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救治疾病,更是传播健康理念。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起,重视起血压的准确测量,用科学的方法,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老话说的,“防患于未然,胜过亡羊补牢”。
血压测量不是小事,关乎的是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愿大家都能以科学为灯塔,以规范为航标,稳稳地驶向健康的人生彼岸!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摘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23,38(3):197-20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23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1):1-20.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指南(2023版)[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3,28(5):405-409.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