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为了国家早日实现工业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为此做出重大贡献。
【读后】被折叠的农耕史诗一一现代性暗影里的农耕文明 黄土地上的史诗与遗忘的交响
吟 老 农
文/徐茂林(北京)
他因为大地
早早佝偻了身躯
他因为承诺
从未埋怨喊委屈
双手捧着星辰
将风雨洒在田园里
老一代的眼神
下一代的抚育
沉甸甸的担子
朝起暮归不卸肩
深深的脚印
留在田埂阡陌抹不去
俯首春耕夏耘
热血沃土合成一曲
如今多少富贾达官贵人
羞于自己的农民出身
忘记了
黄土地上的开枝散叶
忘记了
是五谷让薪火相传不息
昨日先人的锄禾日当午
在你的记忆里有多少
让你的血液澎湃不已
炎阳当头汗湿衫
深裤短靴沾滿泥
他口干舌燥
却将清泉给了大地
心血换来的五谷
谁知价值几厘
我笑当下一瓶矿泉水
能换多少小麦或玉米
他们为何心甘情愿
一生奉献不负苍天大地
他们为何鞠躬尽瘁
一腔热血洒在挖沟修渠
如今,谁还记得
当年红色的长矛与枪杆
是咱的农民兄弟举起
如今,谁还寻觅
当年的工农业剪刀差
奠定了工业化的根基
如今谁还相信
谷贱伤农的古训
天下粮仓关乎江山社稷
“三农“喊了多少年
不如走进乡墅僻壤
问医疗养老谁心急
注: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为了国家早日实现工业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为此做出重大贡献。
被折叠的农耕史诗
一一现代性暗影里的农耕文明
文/师德文(北京)
读徐茂林《吟老农》,恍若触摸到黄土地龟裂的掌纹。那些深陷沟渠的汗珠,正在消费主义的蒸馏瓶中蒸发成虚无的符号。诗人以农具般锋利的笔触,剖开时代褶皱里发霉的伤口——当"工农业剪刀差"不再是经济学教材里的铅字,而是三代农人血管里凝固的铁锈,这种疼痛便成了工业文明原罪的隐秘胎记。
在资本坐标系里,麦穗的金黄被换算成小数点后的GDP增量。可谁曾丈量过,老农脊梁弯曲的弧度里,沉淀着多少亿吨的岁月压强?他们用锄头在黄土地刻下楔形文字,将春播秋收谱成二十四节气的密码,却在转基因种子与化肥的轰鸣声里,沦为数字农业后台的冗余数据。
最刺骨的讽刺莫过于:被五谷滋养的基因链,正在都市霓虹里变异出对土地的过敏反应。当"矿泉水换小麦"的等式成为黑色幽默,我们方知那些被折叠在粮仓深处的农耕史诗,早已被物欲的蛀虫噬咬成文明的残简。诗人叩击的不只是三农问题的表象,更是整个现代性叙事里被刻意掩埋的农耕基因——那些支撑起民族脊梁的钙质,正在虚拟经济的狂欢中悄然流失。
黄土地上的史诗
与遗忘的交响
文/席英(北京)
读罢《吟老农》,指尖仿佛沾满麦穗的锋芒。徐茂林以犁铧般的诗句剖开土地的记忆,老农佝偻的脊梁支撑起民族史诗的穹顶,却在工业文明的镁光灯下渐成模糊剪影。那些沾满泥浆的脚印,原是大地最深刻的注脚。
当"一瓶矿泉水能换多少小麦"的诘问刺破消费主义的泡沫,我们终于看清:农民将血脉融进沟渠的深纹里,用脊骨丈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年轮。工农业剪刀差不仅是经济学术语,更是一代人用麦粒铸就的工业长城。可当城市霓虹吞噬了星光,基因里携带镰刀记忆的我们,却在钢筋森林里羞于承认对土地的亏欠。
诗人以粗粝的现实主义笔触,揭开新农村建设下尚未愈合的伤痂。医疗养老的焦虑像稗草在田间疯长,谷贱伤农的警钟在粮仓的阴影里回荡。这曲土地与遗忘的对抗诗,终是叩击着每个食粟者的良知:当我们端起白瓷碗,是否该俯身亲吻那些在阡陌间风干的汗珠?
李文秀读后感
为徐老师《吟老农》点赞,一张锄头养家糊口,一双大手擎起家国砥柱。两肩担起风雨,双脚踏遍坎坷路。农民是衣食父母,尊重农民,就是尊重自己!
来源:文海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