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16:57 3

摘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由于人群预期寿命延长,在20世纪内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在肥胖人群中。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膝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中心,逐渐影响到软骨下骨及周围软组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为骨科常见疾病。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由于人群预期寿命延长,在20世纪内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在肥胖人群中。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据报道到2020年,全世界范围内骨关节炎将成为第四大致残性疾病,其中以膝骨关节炎最为常见。

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关节应力平衡失调;软骨下骨病变蛋白酶升高;自由基的作用;与骨质疏松相关;性激素的影响;基因作用等。

目前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手术治疗主要有: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主要适用于轻中度KOA患者。

膝关节置换术包括膝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KOA重要治疗手段。新兴的治疗方法包括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骨膜或软骨膜移植等。

部分患者因内心恐惧、治疗费用较高、术后恢复情况不确定等因素,不愿接受手术治疗。80%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非手术疗法很多,诸如针灸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及氨基葡萄糖、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等。

针灸按摩等外治法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解决关节软骨退化的问题;因供应软骨营养的血管较少,口服药物难以直达病所,长期口服非甾体药物容易造成胃肠道损伤。

且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样,单纯应用一种疗法效果不佳。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这一疗法早已应用于临床,临床效果确切,利用玻璃酸钠的黏弹性均匀的敷布在关节软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起到润滑关节、防止软骨损伤、促进软骨修复、抗炎止痛的作用。适当的手法及功能锻炼能够促进软骨细胞的生长。

中药熏洗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为基本原则,准确把握疾病的整体与局部关系,避免了肝脏首过消除效应,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具有温经散寒,祛瘀生新,补肾壮骨,通络止痛等多种作用。

利用汤药的温热效应和自身对皮肤的渗透作用,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以提高临床疗效。

两种方法联合在治疗内外兼顾、在作用上相互促进;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性高,深得患者青睐。

祖国医学中没有膝骨关节炎这一病名,但对本病认知久远,常包括在“痹症”、“骨痹”的范畴。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是说外邪侵袭,痹阻不通是其发病的外在因素和主要表现;“膝为筋之府”,“肝主筋、生筋”,充足的肝血能够滋养筋,使其弛纵灵活有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充盈的骨髓可以提供骨的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令骨骼强壮有力。精血相生,肝肾同源。精血不足、肝肾亏虚是其发病的内因。

故本病与肝、肾密切相关,《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张氏医通》曰:“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故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主要将其分为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和气血虚弱型。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寒气至,骨髓酸痛,名曰骨痹。”

后《圣济总录》明确指出:“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骨乃痹而其证内寒也”,认为内寒和外寒皆可致病,寒与湿常伴,其病位在骨,为寒湿痹阻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病是以风寒湿痹为标;以瘀血阻滞,肝肾不足为本,致骨络不温、不通、不荣,引发疼痛。

膝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退变,进而影响软骨下骨及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为主要改变。临床以疼痛、肿胀、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中膝关节的骨关节炎患病率为9.56%。60岁以上者达78.5%,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膝骨关节炎的患者越来越多。

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我国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骨关节炎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并成为威胁健康的三大疾病。

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现代临床认为膝骨关节炎与年龄、肥胖、创伤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软骨最早发生病变。

发病机制

软骨病变

膝骨关节炎始发因素是关节软骨退变,也是膝骨关节炎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细胞和基质过度丢失。

以关节面软骨退变为中心,逐渐影响到关节边缘骨质以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关节囊、韧带以及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等,病变进一步进展而发生关节畸形、破坏,最终导致膝关节解剖异常和功能障碍。

关节软骨中缺乏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自身修复能力有限。

在力学与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下,关节软骨的退变导致软骨下骨病变、纤维化,甚至形成骨刺,反过来影响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

使软骨纤维化、软组织挛缩及减少,两者互相影响促进膝骨关节炎发展。针对软骨及周围软组织治疗尤为重要,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生物力学改变

当膝关节处于正常力线下,膝关节内外平衡,达到“骨正筋柔”状态。当下肢力线改变时,为维持趋向正常的膝关节平衡状态,膝关节周围肌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使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僵硬,产生膝关节疼痛。生物力学的改变导致关节软骨损失、退变而发为本病,适当的力度刺激有利于关节软骨的生长与修复。

股四头肌是唯一伸膝关节肌群,保持膝关节力学平衡至关重要;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导致肌群内部不同肌肉间非协调运动及软骨损失。

故生物力学与膝关节软骨在膝骨关节炎病理生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不能顾此失彼。纠正下肢力线,能够减轻对软骨及软骨下骨的磨损。

目前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李灿辉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做为治疗组,治疗四周后取得了94.29%优良率,且对膝关节氧化应激状态亦有明显改善。

江水华等应用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五周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较前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李润香等在口服塞来昔布的基础上加用玻璃酸钠,治疗结束后发现玻璃酸钠可以进一步降低膝关节内炎症因子缓解炎症症状;降低自由基水平,减轻其对膝关节损伤。

故可将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作为对照组。玻璃酸钠是一种黏多糖物质,由关节内滑膜B细胞分泌,是关节软骨和滑膜基质的重要成分,可代替关节液。

能够润滑关节、保护软骨、减轻震荡、抗炎止痛。在正常的膝关节中有较高浓度的玻璃酸钠,能够维持膝关节正常生理活动;当膝关节发生病变时,关节内玻璃酸钠浓度降低,其保护软骨及润滑关节等作用会明显降低,此时就需要外源性补充。

外源性注射玻璃酸钠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1)外源性注射可及早使关节内环境恢复稳定,增强关节液黏弹性和润滑功能;

(2)能在软骨缺损处屏障保护,可恢复和改善已经退变的软骨,防止关节进一步退变;(3)可以清除关节间隙内有害物质,减轻炎症反应;

(4)维护软骨正常功能、维持关节生物力线;(5)减轻因软骨破坏而产生的摩擦疼痛;促进糖蛋白合成与药物的结合,修复软骨。且玻璃酸钠可增加关节内压,减少关节内渗出与积液;

(6)改善关节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玻璃酸钠分泌,提高关节活动度;(7)阻断关节内神经细胞膜与痛觉受体的接触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玻璃酸钠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起到了类似“补肾强骨、滋肝柔筋”的效果。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就是将药物煎汤后利用水蒸气先熏后洗膝关节,或者利用蒸气直接熏蒸。

可使汤药以蒸气或液体形态直接接触病变局部促进药物的吸收,改善血液循环,松解肌肉粘连;同时促进骨内循环,缓解膝骨关节炎症状。

因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约10%-30%患者因个人体质差异单纯注射玻璃酸钠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单纯玻璃酸钠治疗润滑关节、保护软骨作用强,抗炎止痛效果弱,作用时间短,因此常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提高疗效。

中药熏洗运用温热效应和药物作用可以加速局部血运,提高药物利用率,促进炎症因子吸收,增强免疫原物质代谢,达到消炎止痛、营养软骨的作用;玻璃酸钠可以润滑关节、保护及修复软骨,两者联合可内外兼顾,筋骨并治。

中药熏洗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来源:Mr王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