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3日深夜,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大厅灯火通明。16岁的小雅被父亲匆匆送来,女孩脸色苍白,额头滚烫,眼神迷离,甚至有些神志不清。急诊室的护士迅速推来轮椅,医护人员围上前,紧张地测量体温、询问病史。孩子的父亲老李,满脸焦急,声音颤抖:“医生,救救我女
2024年5月3日深夜,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大厅灯火通明。16岁的小雅被父亲匆匆送来,女孩脸色苍白,额头滚烫,眼神迷离,甚至有些神志不清。急诊室的护士迅速推来轮椅,医护人员围上前,紧张地测量体温、询问病史。孩子的父亲老李,满脸焦急,声音颤抖:“医生,救救我女儿,她发烧好几天了,刚才还说胡话,像是中邪了!”
小雅,今年16岁,广州本地人,高一住校生,平时活泼开朗,喜欢画画和逗弄小动物。她身高1.58米,体重45公斤,身体一向健康,偶尔感冒也能很快恢复。然而,这次的高热和精神异常让全家慌了神。从社区医院的无效治疗,到深夜急诊的紧急抢救,小雅的病情像一团迷雾,让医生和家属都捏了一把汗。究竟是什么让这个花季少女突然病倒?是狂犬病的致命威胁,还是另有隐情?让我们走进小雅的故事,揭开这场“急诊惊魂”的真相。
小雅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是普通上班族,工作繁忙,平时对她的照顾多靠学校寄宿生活。她就读于广州一所重点高中,成绩中上,性格温和,喜欢和小动物玩耍,尤其爱逗学校附近的流浪猫狗。她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白天上课,晚上回宿舍复习,周末偶尔回家团聚。
“她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看到路边的猫狗就忍不住去摸。”小雅的父亲老李回忆说。小雅的宿舍条件一般,学校附近有条臭水沟,夏天蚊虫肆虐,她经常被蚊子咬得满腿包。尽管如此,她从没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觉得年轻身体好,扛一扛就过去了。
5月1日,劳动节放假,小雅回到家,原本计划和同学出去玩,却突然开始发烧,体温飙到38.5摄氏度。父母以为是普通感冒,带她去社区医院做了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医生开了退烧药,挂了一瓶消炎药水,叮嘱回家观察。然而,接下来的两天,小雅的病情不仅没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高热不退,头痛欲裂,甚至开始呕吐,精神萎靡,连话都说不利索。
5月3日晚上,小雅突然说看见了“过世的奶奶”,还伴随抽搐和口吐白沫。老李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连夜把她送到医院急诊。这场突如其来的 突发疾病,让这个普通家庭陷入了深深的恐慌。
接诊小雅的是急诊科的王医生,一位从业20年的资深医师。他迅速给小雅量了体温:39摄氏度,脉搏加快,血压偏低。出于谨慎,王医生再次安排了核酸检测,结果依然阴性,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王医生皱着眉头,开始排查其他可能性。急性胆囊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肝炎?他逐一检查,却未发现典型症状。听诊心肺,也未发现湿啰音或异常。趁小雅神志还算清醒,王医生赶紧询问:“哪里不舒服?”小雅虚弱地说:“头痛,恶心,想吐……这几天精神特别差。”
这些症状让王医生心头一紧。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加上高热,很可能是脑炎的征兆。脑炎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常由病毒感染引发,但小雅身上没有明显外伤或感染源,这让诊断变得扑朔迷离。
就在王医生准备安排进一步检查时,化验科打来紧急电话:“王医生,快来看,患者情况不对!”王医生和同事张医生赶到化验室,只见小雅突然陷入谵妄,嘴里念叨着“奶奶来了”,眼神涣散。紧接着,她全身抽搐,口吐白沫,陷入癫痫发作。
张医生迅速将小雅平放,打开她的呼吸道,确保呼吸通畅。在操作过程中,他无意中发现小雅大腿上有三道结痂的抓痕,像是被动物挠伤的痕迹。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同时闪过一个可怕的猜测:狂犬病!
王医生立即问老李:“家里养宠物吗?小雅最近有没有被猫狗咬伤或抓伤?”老李愣了一下,摇头说:“没养宠物……不过她很喜欢逗流浪猫狗,经常摸它们。”这一线索让医生更加紧张。如果小雅被感染了狂犬病毒,且已发展到神经症状阶段,救治希望几乎为零。
情况危急,王医生当机立断,将小雅转入ICU,并请来神经科专家会诊。专家组认为,小雅的症状高度疑似病毒性脑炎,但不能完全排除狂犬病。当务之急是稳定生命体征,同时抽取脑脊液化验,明确病因。
“抽脑脊液是个大胆决定。”张医生事后回忆,“如果真是狂犬病,患者可能已经无救。但如果不是,我们就能争取治疗时间。”在ICU,医护人员给小雅接上呼吸机和心率监测仪,却发现她的血氧饱和度已降至92%,随时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终于,化验结果出来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阳性!这意味着,小雅并非患上致命的狂犬病,而是感染了由蚊虫传播的乙型脑炎。医护人员松了一口气,ICU外的老李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夺眶而出:“不是狂犬病,太好了!医生,谢谢你们!”
确诊乙型脑炎后,医生迅速调整治疗方案,使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控制炎症,配合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经过48小时的抢救,小雅的高热逐渐消退,抽搐停止,神志也开始恢复。第五天,她已能睁眼说话,虽然仍感虚弱,但生命体征稳定,康复指日可待。
在ICU的五天里,老李寸步不离地守在门外。他的眼眶布满血丝,裤子被紧张地抠出破洞。医生把治疗进展一一告知他时,他既欣慰又自责:“我工作太忙,平时没时间管她,没想到学校环境那么差,害她遭了罪。”
为了查明感染源,医生详细询问了小雅的日常生活。小雅说,学校宿舍旁有条臭水沟,附近还有垃圾堆,蚊虫特别多,晚上经常被咬得睡不着觉。广州的春夏季是蚊虫的“狂欢季”,而蚊子正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真相大白:小雅大腿上的抓痕或许来自流浪动物,但真正让她染病的,是那些不起眼的蚊子。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该病毒主要寄生于猪、鸟等动物体内,蚊子叮咬受感染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即可传播病毒。乙脑多发于夏秋季,尤其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
乙脑的典型症状包括:
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持续不退。神经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全身症状:乏力、食欲下降、肌肉酸痛。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脑水肿,甚至死亡。幸好,及时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多数患者能完全康复。
蚊子不仅是乙脑的传播者,还能携带登革热、寨卡病毒、疟疾等多种病原体。广州的春夏季,温暖湿热的环境为蚊子繁殖提供了绝佳条件。尤其在臭水沟、垃圾堆或积水容器附近,蚊子密度极高,叮咬风险倍增。
小雅的病例提醒我们,蚊虫叮咬绝非小事。一个小小的蚊子包,可能隐藏着致命的病毒。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避免重蹈小雅的覆辙,医生给出了以下防蚊建议:
此外,医生特别提醒:若被蚊子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或意识障碍,切勿拖延,立即就医。早发现、早治疗,能极大降低重症风险。
小雅的经历,与此前报道的“26岁姑娘拔智齿瘦6斤”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智齿引发的创口疼痛,还是蚊虫叮咬导致的乙脑,健康问题往往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小雅的抓痕让她和医生一度怀疑狂犬病,而真正的“凶手”却是日常忽视的蚊子。同样,小叶因轻视智齿,在不专业的诊所拔牙,吃了大苦头。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健康无小事。无论是口腔护理,还是防蚊措施,都需要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支持。忽视小问题,可能酿成大麻烦;及时求助专业医生,才能化险为夷。
小雅的急诊之旅,像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从狂犬病的致命疑云,到乙型脑炎的确诊,再到ICU的成功抢救,她和家人经历了从绝望到希望的起伏。如今,小雅已出院回家,虽然还需要定期复查,但她已恢复了往日的笑容。父亲老李痛定思痛,决定让小雅退宿,搬回家住,远离蚊虫肆虐的校园环境。
“这次生病让我吓坏了,但也让我学会了珍惜健康。”小雅说。她开始主动喷驱蚊水,睡觉时挂上蚊帐,还拉着爸妈一起打扫家中积水。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这个家庭生根发芽。
小雅的故事,是一堂生动的健康课。它提醒我们:蚊子虽小,危害不小;健康虽常被忽视,却是生活的基石。让我们从今天起,关注身边的健康细节,远离疾病的侵扰,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广州日报. “16岁女孩被狗咬后发烧怀疑狂犬病,直到精神异常医生:被蚊子咬的.”
《传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指南.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apanese Encephalitis Fact Sheet.
都市快报. “26岁姑娘拔完两颗智齿,瘦了6斤!连敲带凿1个小时……”
来源:虞医生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