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对吴大中的名字记得比较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的名字与吴大益的名字仅一字之差。吴大益是铁一师宣传科的老摄影干事,他的作品经常见诸于军内外多种报刊,在《铁道兵》报上见报更是家常便饭,转业后留在丹江工程管理局工作。二是吴大中也是铁道兵新闻报道工作的老前辈。他19
作者:张恒志
今年4月份,我在网站和铁道兵纪念专集上读到一生情系铁道兵的老战士吴大中的有关报道,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回忆。
吳大中照片
我对吴大中的名字记得比较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的名字与吴大益的名字仅一字之差。吴大益是铁一师宣传科的老摄影干事,他的作品经常见诸于军内外多种报刊,在《铁道兵》报上见报更是家常便饭,转业后留在丹江工程管理局工作。二是吴大中也是铁道兵新闻报道工作的老前辈。他1924年出生,黑龙江呼兰县人,1946年入伍,入东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在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历任宣传干事、报社编辑、指导员、教导员、宣传科长等职,是一个“老政工”,他1977年转业,任铁道部杭州电机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享受局级离休干部待遇,2015年去世,享年91岁。
吴老一生阅历丰富,参与了许多重要活动。1948年7月5日,以护路军宣传干事的身份,见证了铁道纵队的成立。在抢修陇海铁路时,他在现场目睹了杨连第登高的英雄壮举,写出了《8号桥上的登高英雄杨连第》一文,在《铁军报》上发表,被《人民日报》等多种报刊转载,使杨连第的事迹名扬全国。他在铁道兵团政治部时,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摄影工作,多幅照片被《华北画报》选用。
我与这位老前辈素昧平生,对他之所以印象深,缘于在1969年5月份,听过他讲的一堂课,这堂课对于我尔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益匪浅。
吴大中睌年
那是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不久,刚从越南回国的13师驻湖北谷城县,我们二团也刚从越南回国,暂由13师代管。13师的代号是0245部队,我们二团是0247部队。那年的5月份,13师宣传科在光化县师教导队举办了一期报道骨干学习班,因为在越南期间,出国部队出于保密需要,没有报道组织和队伍,回国后,这件事情就提到了日程。
我们二团抽调了十几名战士参加,我当时在警卫排任战士,也参加了,带队的是二团宣传股干事姚准,后来我下连当班长时,他任我的指导员。培训班由13师宣传科的新闻干事主持,在历时半个月的培训中,没有请任何地方的专家学者授课,都由这位干事唱“独角戏”,他讲什么是新闻,新闻的要素是什么,文章的体裁,报道工作的要领等,上午授课,下午讨论,研究报道线索。
培训班唯一请了时任13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吴大中来讲了一堂课。他当年45岁,高个,声音宏亮,他没有讲稿,在两个多小时里,他侃侃而谈,讲报道工作的经验体会,重点介绍了他采写的《一把火烧出来的问题》的采写记。这篇采写记登在当年《解放军报》通讯上,课后我找来看了多遍。
那是1962年4月,时任铁8师宣传科长的吴大中,在调研36团5连因发生火灾引发事故一事时,受到启发,写了长篇通讯“一把火烧出来的问题”,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发表,经时任总政副主任肖华批示,在该报展开了历时三个月的专题讨论。吴大中在授课中,以这篇通讯为例证,讲了通讯报道工作要“求新、求实、求细”,要提炼主题,抓住特点,深入开掘,给人启示等,让人茅塞顿开,心里敞亮了不少。
两个多小时的授课,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繁杂的说教,有的是深入浅出,现身说法。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觉得听吴大中一堂课,受益几十年。他讲的那些切身体会,对我以后几十年的工作、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吴大中(右·)晚年与铁道兵名记者陈远谋(左)在一起
那次培训班结束后,我并没有从事报道工作,仍回警卫排站岗放哨,后来担任团管理股文书,直到1970年5月份,才抽调团宣传股任报道员。从那时起,我从报道员、见习干事、秘书、干事、副科长、科长一路走来,主要从事文件、材料的起草工作。当年吴大中授课讲的要点,我牢记在心,注意借鉴和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印象最深的是1974年,当时为应对集中教育和运动,师成立了专门办公室,以师宣传科为主体,抽调司政后部分人员参加。那年的6月份,宣传科长郝维瑄派时任秘书的我和后勤部伍以芳助理员到驻湖北郧县胡家营的二团四营去总结他们搞教育的经验。这是我和伍以芳第一次结伴下部队,后来成为“忘年交”。
那天清晨,我和伍助理员在丹江乘长途汽车前往,车上,伍助理员为我准备了热腾腾的鸡蛋和煎饼,心里热乎乎的。到达四营后,受到热情接待。该营教导员刘定华是我当见习干事时的宣传股长,营长、副营长、副教导员都是老熟人。说明来意后,刘教导员笑着说,当年批修整风,你的报道登了报纸的头版头条,这次该不会又上头条吧?我笑着回答,哪有那大本事,当年上的是《郧阳报》的头版头条,算个什么。
经过几天的采访,我们对该营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总结他们什么?突出什么?联想吴大中讲课的思路,我和伍助理员反复研讨。你别看伍助理员是搞后勤工作的,但思路很清晰,观点很新颖,文字上也有功底,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这个材料一定要突出特点,作为营级单位,上有团,下有连,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思路一确定,文章就好做了。
材料的标题是“充分发挥主动性,切实搞好正面教育”,下面分为“统筹安排工作用主要精力抓”;“深入连队扎扎实实抓”;“总结推广经验深入持久抓”的“三抓”经验就形成了。回到师机关后,师里很快将材料作为《简报》下发,然后我抽空改成报道稿发往报社,很快在6月中旬的《铁道兵》报头版头条上登载。以后在采写部队党委、机关、连队的十几份被报刊、上级内部刊物登载的材料,都与运用当年吴大中讲课传授的要领有关,我从内心里感激吴老,庆幸和吴老有“一堂课”之缘。
从1969年听过吴老一堂课后,几十年过去了,一直没和吴老见面。2014年12月,中央电视台摄制的10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开播,第一个采访出镜的竟然是几十年未谋面的吴大中,他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谈吐自如,他回忆了1948年7月5日,铁道纵队在哈尔滨极乐寺成立的经过,当时罗荣桓到会讲话祝贺,1946年入伍的吴老作为护路军的宣传干事参会,是铁道兵初创的见证者,是铁道兵成长、壮大的经历者,也是1954年“艰苦为荣、劳动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参与调研和形成的参与者。
再次接触到吴大中的名字,是8年后,吴老已去世多年。2022年2月,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间,我受战友之邀专程到荆州原铁二师战友张金春家参观他创办的《援越抗美纪念馆》,参观完毕,张金春送给了我一本由原一支队主任龙桂林亲笔题写《铁军雄风》书名的书,编著是张金春、吴大中。啊,吴大中,是吴老,是我心中的偶像。
张金春(右)吴大中(左)在杭州研讨《铁军雄风》编著事宜后与吴大中的夫人韩放梅(中)在九溪风景区合影。
当年出国援越抗美的铁道兵部队有两支,一支是以二师为主组建的一支队,另一支是由13师为主组建的6支队。6支队在越南主要担负越西北地区的8、10、12号三条公路的修建。由张金春、吴大中合著的这本书,张主要介绍一支队的情况,吴重点写6支队的情况,合成后,成为铁道兵援越抗美的完整材料。吴大中1965年6月随13师出国,担任该师宣传科长,在长达四年多的援越抗美斗争中,吴老圆满完成了繁重的宣传工作任务。
吴大中在越南
吴大中在越南参加工程竣工活动
吴老一生中,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战火考验,在和平建设时期,长期担任政工干部,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吴老一生勤奋学习,笔耕不辍,出版了《铁兵人生》一书,收录了吴老75篇文章。在他90高龄时,写下了《九秩抒怀》的诗篇,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老逝世后,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家人向铁道兵纪念馆捐赠了大批遗物,其中有各个时期写的日记40本,剪报三大袋,老照片一包,历年信件100余封,弥足珍贵,是研究铁道兵历史的重要史料。我作为和吴老有“一课之缘”的后辈,深切感谢吴老,衷心佩服吴老,永远怀念吴老。
2025年4月24日于武汉
来源:白浪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