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R杂志CNS文章解读|叶金旺和肖时锋团队揭示HDAC7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溶酶体生物发生调控tau病理性聚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7 16:32 2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其病理特征主要是 β- 淀粉样蛋白斑块与 tau 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近年,星形胶质细胞在 AD 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自噬 - 溶酶体信号损伤与 AD 病理

会议主题

HDAC7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溶酶体生物发生调控tau病理性聚集

会议简介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其病理特征主要是 β- 淀粉样蛋白斑块与 tau 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近年,星形胶质细胞在 AD 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自噬 - 溶酶体信号损伤与 AD 病理紧密相关,但相关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2025 年 1 月 13 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倪嘉缵院士课题组叶金旺和肖时锋团队在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 15.1)杂志在线发表题为“Upregulated astrocyte HDAC7 induces Alzheimer-like tau pathologies via deacetyl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EB and inhibiting lysosome biogenesis”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AD 患者和 PS19 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中,HDAC7 表达异常升高。实验显示,敲除或抑制 HDAC7,能改善 PS19 小鼠 tau 聚集、认知障碍等问题,还可促进 tau 进入溶酶体并被降解,该过程依赖 HDAC7 对 TFEB 的去乙酰化作用。团队明确 TFEB 的 K310 位点受 HDAC7 调控,且 AD 患者脑内相关指标异常,小鼠实验中可恢复。

基于以上前沿且重要的研究突破,为了促进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探讨,深入剖析 HDAC7 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溶酶体生物发生调控 tau 病理性聚集这一全新机制,我们特此举办本次线上会议。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汇聚各方智慧,推动 AD 发病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未来 AD 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会议时间

2025-4-28 北京时间:20:00-21:30

会议日程

参会专家

主持人

肖时锋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肖时锋,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201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2012-201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至今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深圳市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究。近年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4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包括1项深圳市重点项目)。在Nat Commun、PNAS、JACS、Mol Neurodegener等top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

主讲专家

叶金旺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助理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叶金旺,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副研究员。201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加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分子机制。包括:1)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异常聚集的病理机制;2)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功能的交互调控机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Aging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

讨论专家1

楚刘喜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助理研究员

楚刘喜,博士,专注于代谢调控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跨学科研究。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师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邓慧华教授,系统开展代谢组学方法开发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筛选与验证研究。博士后阶段入选"中国博士后研究人才C类研究计划",于温州医科大学联合厦门大学,李校堃院士团队、张亚霖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课题组,聚焦下丘脑在能量代谢稳态与衰老进程中的调控机制,综合运用代谢疾病模型、基因编辑动物模型及多组学技术,深入探索神经炎症、神经内分泌因子与表观遗传在代谢综合征及衰老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并致力于揭示肠脑轴调控衰老的分子机制。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H指数12;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宁波市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生物标志物发现与验证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分子病理机制;下丘脑与衰老调控网络能量代谢稳态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

讨论专家2

侯清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侯清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在同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攻读学位,获医学博士学位。2012.06-2014.11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医学中心放射与医学影像科(师从Max. Wintermark 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12-2024.11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交流访问。广东省第一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从事脑血管疾病、老化和头痛领域的研究,获得国自然、省自然、深圳市等各级科研项目6项,以一作/通讯作者在Stroke、Int J Strok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担任《中华神经医学杂志》通讯编委,《阿尔痴海默病和相关病杂志》编委。

讨论专家3

侯文雅

深圳大学医学部/神经再生医学系

助理教授

侯文雅,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神经再生医学系助理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6年于德国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神经元形态发生、神经再生形态恢复和功能重塑的机制研究,致力于结合超高分辨率活细胞成像和生物化学技术揭示神经元形态建立的分子机制,发现钙离子/钙调蛋白、以及精氨酸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微丝成核过程促进神经元形态建立,为神经再生过程中形态恢复和功能重塑提供了新的靶点。

讨论专家4

刘志臻

福建中医药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志臻,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中医药大学实验室管理处处长、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美国Brandeis大学访问学者。

入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福建省“最美女科技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青年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校青年科研拔尖人才。

兼任福建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大数据工作委员会委员、福建医学会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常委、《康复学报》青年编委等兼职。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杰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7项,以学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 network open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8部;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第3、第5)。

讨论专家5

项捷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创新中心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项捷,现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创新中心青年研究员。入选陕西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和诊疗技术开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ell、Neuron,PNAS、Cell Report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新计划,博士后面上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9项。获批/申请发明专利7项。

讨论专家6

张綦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张綦慧,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硕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医教研20年,师从张允岭教授和王拥军教授(天坛医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实验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任北京市亦庄实验中学卫生健康副校长。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影像及分子影像的特异性标志物;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及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常见病的精准诊疗;脑血管病新药及新技术的研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中国卒中学会科普专家。国际血管性认知障碍和血管性痴呆协作组成员;国际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工作组(GAINS)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中国负责人;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项,以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项。主持淀粉样脑血管病诊断分子影像探针的首个临床研究。

著作:主译1部;主编1部;教材副主编2部。

学术兼职: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秘书长兼常委,世界中联脑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科普分会委员,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卒中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健康与生物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

观看方式

如果您想参与期刊系列线上学术论坛,或者参与更多学术活动,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联系人:孙莹

官方邮箱:gjb11@nrren.org

来源: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