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郑州人来说,提及圃田,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列子故里,关于“圃田泽”的历史似乎没有留下些许痕迹。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我们只能在旧志中,寻找那片广阔湖泊……
对于郑州人来说,提及圃田,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列子故里,关于“圃田泽”的历史似乎没有留下些许痕迹。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我们只能在旧志中,寻找那片广阔湖泊……
上古时期,中原腹地洪水横流成患,泽薮遍布存在。其中以圃田泽最为著名,大禹治水将其列为天下九泽之一。
翻阅史册,有关圃田泽的记载触目皆是。最早见于《诗经·车攻篇》:“东有甫草”。朱熹《诗集传》曰:“甫草,圃田也。后为郑地,今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周礼·职方》记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吕氏春秋·有始览》记载“九薮”之一,“梁之圃田”,汉代完成的《尔雅·释地》一书也记“郑有圃田”,“今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中牟县条云:“圃田泽在西,豫州薮。”《淮南子·地形篇》也说“郑之圃田”。
从这些文献记载来推断,圃田泽是我国古代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一处“地理标志”,其大致方位,就是今天崛起的郑东新区。
据《水经·渠水注》记载:“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岗、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惭、大灰、小灰、义鲁、炼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嚇、禹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密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盏、牛眼等。圃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在北魏晚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对圃田泽的规模有了详实的记载。
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后,曾经引黄河水入圃田又引入鸿沟,使之成为黄河与鸿沟水系之间的调节水库。故《辞海》曰:“圃田泽,古泽名,一作甫田,春秋时又名原圃,战同时又名囿中。故泽在中牟西,对古黄河下游及鸿沟水系的水量有调节作用。”
明末清初,由于黄河、汴河等水源充沛,圃田泽的水域面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高者可耕,洼者成汇,今为泽者八,若东泽、西泽之类。为陂者三十六,若大灰、小灰之类,其实一圃田泽耳。”
除了水域面积有所扩大之外,清代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对圃田泽的结构变化也做了描述——已经分割成了八个大小不等的湖泽和三十六处陡坡,露出泽面的高岗还可以用作耕地。
到了清代中叶,圃田泽只存其名,已经不复存在了。《大清一统志》有记:“东西四十余里,南北二十里许,中有沙岗,上下四十四浦,津流迳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受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等因素影响,泥沙堆积,淤平泽面,衍变成了一片由若干大小陂塘组成的沼泽洼地。
每到早春时节,各种水草应时而生,风吹芦丛,随风摇曳,沙沙作响,远远望去宛如波浪中绽放的朵朵浪花。百花竞相开放,景色十分宜人,因此被誉为郑州八景之一,被冠以“圃田春草”的美名。
古往今来,大凡是由黄河形成的冲积之地,一向水源充沛,素来粮草丰茂,皆以土地肥沃著称,无疑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我何尝不想穿越时空:驾一叶轻舟,穿行在那茫茫碧波之中,撒上一张大网,收获一家人的口粮。在声声渔歌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圃田泽自古就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在清乾隆年间的《郑州志》中,知州张钺曾作诗表达了对“圃田春草”的喜爱:“薮泽平铺嫩带烟,偶经酥雨倍芊绵。年年占得春风早,怀古重吟甫草篇。”
民国五年(1916年),《郑县志》中收录了清光绪年间郑州学正朱炎昭的诗曰:
东都行狩几千年,此是天王旧圃田。
鸟下绿无春似海,马嘶碧甸草如烟。
于今郑野风尘远,自昔周家雨露偏。
几处牧歌生铎响,依稀博兽夕阳边。
如今,随着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的加速推进,在圃田泽故址之上,河湖相连,水天相接,一座座现代楼宇鳞次栉比,直插云霄。漫步在北龙湖畔,垂柳拂水,百鸟啼鸣,苇丛如画,水中天鹅展翅,野鸭畅游,鱼虾清晰可见,时有飞鸟从空中掠过。每到夜幕降临,如意湖畔在千玺广场灯光的映衬下,如画般呈现在世人面前。
斗转星移,今非昔比,往昔的美景早已换了新颜。
来源:郑州文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