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复旦大学-浦发银行F-LAB科学家创业营首期班正式开营。作为复旦大学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举措,F-LAB项目以“科技成果高质量高效率产业化”为核心,汇聚校内科创资源、校友生态及市场化资本,构建“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四链融合
4月24日,复旦大学-浦发银行F-LAB科学家创业营首期班正式开营。作为复旦大学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举措,F-LAB项目以“科技成果高质量高效率产业化”为核心,汇聚校内科创资源、校友生态及市场化资本,构建“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的生态体系,加速复旦大学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科技企业与企业家。
1
从国家战略到复旦行动
F-LAB科学家创业营由复旦大学发起,复旦科创主办,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校友总会协办,浦发银行特别支持。该项目是复旦大学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四大硬科技赛道,通过“课程赋能+实战路演+导师辅导”模式,旨在推动实验室成果迈向产业化,助力科学家跨越“死亡之谷”,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复旦力量。
F-LAB采用“模块化课程+分赛道深耕”形式,覆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流程。其中,共性课程模块主要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识讲座,将邀请院士学者和企业家联袂授课,解析技术商业化逻辑与产业趋势;产业实战模块分设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四大赛道工作坊,邀请行业龙头企业与学员深度对接,进行产业分析和细分赛道案例研讨式学习,最终以模拟实战路演方式结业。
项目要求学员全职投入,并为其配备“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导师团,确保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首期班吸引了34个前沿项目参与,既覆盖校内科研人员的早期转化项目,也纳入校友创业企业,形成“学术原创力”与“商业实战力”的互补生态。入营项目涵盖高效低毒免疫激动剂、全自动智能微生物检测系统、存算融合AI芯片等前沿领域。
2
科创领袖共话未来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浦发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谢伟在开幕式上致辞。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带来“科技成果转化第一课”,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围绕“助力科创成果高质量高效率产业化,做科学家的合伙人”进行分享。
金力表示,F-LAB科学家创业营的诞生,是复旦大学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的要求,服务科学家创新创业的重要战略举措。F-LAB的宗旨不是鼓励教授办公司,而是“赋能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成熟度。F-LAB致力于为科学家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包括技术估值、专利布局、商业模式设计、投融资对接等,让科学家更专注于攻克“卡脖子”技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勉励学员们以国家战略为灯塔,做“顶天立地”的科研,以企业家精神为引擎,做“敢闯敢试”的先锋,以开放协作为生态,做“共生共赢”的伙伴。
谢伟表示,复旦大学此时推出科学家创业营,正是以“破题者”的姿态,架起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桥梁,推动更多“0到1”的原始创新转化为“1到10”“10到100”的产业突破。这场实践不仅关乎个体科学家的职业跃迁,更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浦发银行作为上海市的“金融名片”和旗舰企业,将始终以数智化战略推进科技金融建设服务好科技创新。通过科创营平台共建,浦发愿与复旦共同培育一批全球领先的“硬科技”标杆企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IP,树立起科技创新领域银校合作新典范。
彭慧胜以“从实验室到产品线的跨越探索”为题,结合自己在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成果转化经历,分享了自己对高校原创技术产业化的思考。他特别指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需突破“死亡之谷”,既要解决实验室成果的工程化适配问题,也要构建“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量产—市场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孙彭军系统阐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构建路径。他指出,目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科学家擅长“从0到1”的技术突破,而产业化亟需“从1到100”的系统性支持——复旦科创致力扮演“科学家的合伙人”角色,通过“耐心资本+场景赋能”破解成果转化堵点。未来,复旦科创将重点布局“核爆点”项目,通过“投人+投技术”双轮驱动,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科技企业集群。
3
金融大咖深度分享
当前全球博弈加剧,经济周期波动,中国经济要如何发展与突围?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创业家与投资者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洪伟力进行了深度分享与解析。
钱军从宏观经济金融现状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关税战及新增量政策下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路径。钱军指出,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推动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是科技创新及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中国的科技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价值创造能力,以求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在F-LAB科学家创业营这一平台上,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将为创业者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助力他们实现从科研到商业化的跨越。
洪伟力深入剖析了中国创业与投资市场在过去二十四年间的风云变幻,以“冰与火交织”形容其复杂多变的周期性特征。洪伟力指出,从2000年至今,中国的PE/VC行业主要经历了五个周期。第五个周期为2021年至今,国内PE/VC市场主要由人民币基金主导,外资流出具有不确定性,资本主要流入广义科技行业,市场信心缓慢修复。洪伟力强调,处在第五个周期进行时,创业者与投资者需要敏锐捕捉周期变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身处多变的局势之中,唯有抓住锚点才能立于浪潮之中,科技创新正是这一锚点,而科技成果转化则是将创新力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杠杆,撬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复旦大学筹备的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多学科优势,专注于培养高素质领军型技术经理人。该项目通过构建“学历教育-转化实践-资格认证-资本支持”四位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与技术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助力其深度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复旦国金EE项目始终致力于汇集复旦大学和复旦国际金融学院丰富的产、学、研资源,为EE学员提供丰富学习与共创机会。面向未来的新形势,EE项目将持续整合更多优质资源打造精品课程,为EE学员打造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
浦发银行作为特别支持单位,为项目注入资本动能与生态资源,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实际上,早在2024年12月,为更好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特别是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浦发银行就已经与复旦国金牵手,联合成立前沿应用型智库研究机构——浦发银行-复旦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中心,探索构建优势互补、双向导流、相互赋能的智库新模式。
4
学员代表分享心得
F-LAB首期班的启动,标志着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进入“生态化、系统化”新阶段。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王飞、上海瑞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凝生物”)创始人潘震作为F-LAB学员代表分享入营心得,并表达了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心和信心。
“工程化的过程中,围绕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找到更具体的真正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创造价值,实现科技成果‘上书架’也‘上货架’”。王飞目前正在推进钠电池的相关成果转化,结合自身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他指出,当前团队致力突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瓶颈,并计划在课程中重点学习知识产权布局与产业资源对接。他呼吁学员们打破“闭门造车”模式,借助复旦科创生态的导师资源、产业网络和资本支持,加速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进程。
作为一个有着多年产业化经验的复旦校友,潘震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的艰辛深有体会。2018年,他创立了瑞凝生物,致力于医用水凝胶的产业化研究,牵头建立全球首创的“即用型”PEG (聚乙二醇)水凝胶技术平台,开发出多款中国首创植/介入三类创新型医疗器械,填补了国内放疗防护领域的多项空白。参与此次F-LAB项目课程,“过来人”潘震也有着自己的期待,“F-LAB项目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发展布局。同时,通过与校友交流最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我们也在寻求更多合作的机会。”
以F-LAB为起点,复旦将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通过建设“转化苗圃”,打造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助力入营项目从概念阶段迈向实际应用阶段。F-LAB亦将持续深化与浦发银行等战略伙伴的合作,通过移动课堂、行业参访、实战路演等形式,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高效率产业化。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则将深化与不同产业机构的协同创新,助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通过多样化的课程与实践,培养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
来源:商学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