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医疗卫生领域《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相较于2024年计划,2025年计划在监管范围等方面作出调整,新增互联网诊疗、精神卫生等监管领域,并首次明确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法行为。
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医疗卫生领域《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相较于2024年计划,2025年计划在监管范围等方面作出调整,新增互联网诊疗、精神卫生等监管领域,并首次明确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法行为。
国家疾控局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其中首次明确提出打击网络“医托”。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标志着我国医疗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彰显了维护健康医疗环境的坚定决心。面对网络“医托”这一游走于法律边缘、危害深远的顽疾,监管利剑既要寒光闪闪震慑宵小,更要精准有力地斩断黑手。
网络“医托”作为“医托”的线上变种,凭借隐秘性高、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医疗领域的一大公害。与传统“医托”在实体医院周边拉客不同,网络“医托”通过社交平台、问答社区、短视频网站等多元渠道,以“病友分享”“专家咨询”“患者维权”等隐蔽形式,误导患者就医。部分网络“医托”甚至与黑心医疗机构勾结,形成完整的灰色利益链条,导致患者耗费巨资却得不到有效治疗,甚至延误病情,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例如,某地一位患者因盲目相信所谓“病友群”推荐的好医院、好医生,最终不仅病没有看好,还被骗得倾家荡产。
此次将网络“医托”纳入监管重点,体现了执法思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转变。首先,新计划明确将互联网诊疗纳入监管范围,填补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监管盲区,从源头上压缩网络“医托”的生存空间。其次,精神卫生作为新增监管领域,针对这一特殊医疗场景,更能精准打击利用患者隐私心理实施的网络“医托”行为。更重要的是,首次明确网络“医托”的定义与执法标准,解决了过去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使打击行动既有法律依据,又有执行力度。
要实现对网络“医托”的有效打击,除了政策的明确与细化,更需要执行过程中的精准施策与持续高压。既要建立覆盖全网的信息监测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捕捉违规信息,实现早发现、早处理;又需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打破网络空间的管辖壁垒,形成打击合力。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医疗健康更容不得半点虚假。“利剑”既要高悬警示,更要挥舞斩乱。让每一例违法违规行为都受到应有惩罚,让每一位就医者都能获得真实可靠的医疗信息,让网络“医托”再无藏身之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揪出所有网络“医托”背后的利益获取者,让“医托”失去生存的“依靠”!
来源:评底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