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真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不断发生变化,真菌感染的复杂性及耐药性等特质对临床真菌病的诊治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值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围绕“我国20年间
当前,真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不断发生变化,真菌感染的复杂性及耐药性等特质对临床真菌病的诊治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值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围绕“我国20年间抗真菌感染的进展、血液科IFD管理的难点、治疗策略”分享宝贵经验与前瞻思考。现将吴教授的精彩观点整理如下,供读者参阅。
问题一
本届会议是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20周年。请您谈一谈20年间我国抗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方面取得哪些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成果?为推动规范化抗真菌管理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未来还有哪些重要的努力方向?
吴德沛教授
20年间,我国在抗深部真菌感染诊治领域进行了系列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果。
1,负责对我国真菌病的病原谱、耐药性,以及特殊、限制级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开展定期监测。同时,组织开展真菌致病性与致病机制、耐药性与耐药机制,以及传播与流行病学研究。并制订了真菌病诊疗与防控技术规范。其次,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包括真菌培养、药敏试验、抗原抗体检测等多种方法的真菌实验室检测体系,提高了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率。进一步开展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等微生物基因测序技术,识别包括少见真菌在内的多种病原体,为临床精准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最后,在全体专家的合作努力下,我们完善了多个真菌相关指南/共识,进一步推动了真菌病的规范化管理。与此同时,我国不断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并积极引进多种原研抗真菌药物,为抗真菌治疗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抗真菌管理的规范化是平衡疗效、安全性与耐药防控的关键,对保障患者安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及应对全球耐药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需进一步提升真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等快速精准诊断技术,并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同时,我们还需完善真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建立区域化真菌药敏数据库,从而更好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此外,临床仍需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科室协作将有助于提升病原学送检率与结果解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完善真菌诊疗规范化管理,并建立覆盖真菌预防、治疗及随访的全流程管理路径。最后,我们要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智能化用药决策支持系统,以持续推动抗真菌药物临床规范化应用。
问题二
侵袭性真菌病是血液病患者常见疾病,您认为当前我国在血液病患者抗真菌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与挑战?临床又该如何应对?
吴德沛教授
当前我国在血液病患者抗真菌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与挑战,主要集中在诊断与治疗两方面。
治疗方面,当前抗真菌药物耐药问题不断突出,例如我国念珠菌、曲霉等菌种已存在唑类耐药问题3,4。同时,血液病患者往往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然而临床上存在的预防突破问题却一直困扰临床医师用药选择2,5。另外,血液病患者通常需要使用小分子药物、免疫抑制药物等,这些药物与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6目前,由于真菌感染的诊断往往具有局限性7,血液科患者早期管理仍以经验性治疗或诊断驱动治疗为主8。为应对上述挑战,我们需结合分子学等新型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效率和精度。对于经验性治疗,我们需结合患者高危因素、耐药风险因素,充分评估患者临床特征,结合指南推荐,综合考虑,优先选择广谱、强效、安全、使用便捷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问题三
对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抗真菌管理对疾病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您在抗深部真菌感染全程管理中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吴德沛教授
首先,需重视侵袭性真菌病的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IFD规范化管理中,预防与治疗同样重要。对于高危人群,需要提前布防。
其次,尽力做好早期诊断。IFD的早期诊断是管理中最难的一环,然而早期诊断往往可以影响治疗成败。因此,临床既要需要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同时利用好新诊断技术,PCR、mNGS等技术与临床特征相结合尽早诊断,同时持续做好动态监测9。
同时,需参考指南规范化治疗。IFD的治疗是规范化管理的核心,也是最复杂的部分。高危人群需要尽早启动经验性治疗,而病原学明确后,需要转为目标治疗。规范化治疗中,需充分考量药物耐药问题、安全性等特征3。
最后,多学科协作有助于打破孤岛,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IFD的管理从来不是一个人或一个科室能单独完成的。它需要感染科、呼吸科、血液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
总结
过去20年间,我国在抗深部真菌感染诊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建立全国真菌监测网、完善实验室检测体系以及制定疾病相关指南/共识等。然而,当前血液病患者的抗真菌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早期诊断困难、耐药问题突出、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此,初始经验性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广谱、强效、安全、便捷的抗真菌药物。未来,医务工作者应进一步重视IFD的预防工作,提升早期诊断能力,同时规范治疗流程,加强多学科协作,以推动抗真菌规范化管理进程,为患者实现更多获益。
吴德沛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首届百名国家杰出医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
参考文献
1、https://zwplatform.pumch.cn/chinafungi
2、朱丹苹,等.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37):3543-3548.
3、Yang XY, et al. Front Microbiol . 2021 Jul 22;12:680884.
4、Wang Y, et al. Front Microbiol. 2021 Jul 9;12:702839.
5、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等.中华内科杂志, 2020, 59(10): 754-763.
6、Brüggemann R J,et al.Lancet Haematol . 2022 Jan;9(1) e58-e72.
7、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中华内科杂志,2022,61(2):134-141.
8、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中华内科杂志. 2020;59(10):754-763
9、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44(02):92-97.
审校:Cherry
排版:Cherry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