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4月28日,是农历的四月初一,按照民俗,也称“四月朔”。朔日的说法源于月相的变化,即农历每月的初一,月相为新月,即月亮完全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从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日子。它与“望日”(农历十五或十六,满月相对,是农历月份的起始点。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今天4月28日,是农历的四月初一,按照民俗,也称“四月朔”。朔日的说法源于月相的变化,即农历每月的初一,月相为新月,即月亮完全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从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日子。它与“望日”(农历十五或十六,满月相对,是农历月份的起始点。
今天四月初一,这也意味着从今天开始就正式进入农历四月了。按照节令,农历四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这个时期气温会大幅度的升高,雨水也会更加的频繁,而农业生产也会进入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收夏种的关键阶段,这也意味着农民要进入了农忙时段了,范成大的诗中就有“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记载。
农业社会,粮食收成对人们至关重要,农历四月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月份,所以这个月人们除了用五种不同颜色的豆子和米煮饭,寓意五谷丰登外,还有祭车神、祈蚕节等习俗。其中祭车神是为了祈求水源充足,农作物丰收。祈蚕节则是为了祈求蚕茧丰收。
农历四月除了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节点外,还是人们养生的重要时节,别管多忙,提醒大家: 1要防、2不吃、3要避,4要睡,别大意。
农历四月处于春夏之交,雨水频繁,但因气候逐渐转暖但还未十分炎热,所以空气中的湿气会很大,此时微微出汗不但有利于湿气的排出,还能有助于气血的运行,但经常过度出汗的话,则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随着气温的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的同时,毛孔也会渐趋打开,此时如果经常大汗淋漓的话,身体的水分就会被带走,中医认为“津血同源”,《黄帝内经》也提到“汗为心之液”,所以过度出汗不但会造成“津液亏虚”,还会损伤心气,导致气血两伤,从而出现失眠、心慌、乏力等症状。
进入农历四月,距离入夏就不远了,此时天气逐渐变热,人会很容易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同时气温升高也会影响消化功能。此时如果经常吃得太饱,特别是中老年人,不但会加重肠胃的负担,还会导致湿气无法正常代谢,出现湿气过重的情况。
中医强调 “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脾胃消化会消耗大量的气血,如果长期吃的过饱的话,食物积滞在肠胃,消耗大量气血,就会导致心脏供血相对不足。
因此,农历四月不宜长期吃得过饱,建议遵循“七分饱“原则,特别晚餐,同时还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杂粮,少吃油腻辛辣,以利脾胃运化,适应夏季气候。
进入农历四月,天气开始变热,像前段时间虽然还未入夏,但有些地方的温度已经飙升至35度,很多不耐热的人,便开始吹空调、吃冷饮、喝冰镇饮料以及一些生冷的食物。
我们常说“春夏养阳”,春季阳气升发,夏季阳气旺盛,此时需顺应阳气向外舒展的趋势,保护体内阳气,而过度贪凉就会使阳气受损,伤及脾胃不说,还会加重湿气,为健康埋下隐患。
在农历四月,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6度左右,不宜太冷,也不宜冷风直吹,特别是腹部和肩颈,多喝温水,多吃一些清热利湿和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冬瓜、山药、小米粥等。
农历四月以后,随着白天时间变长,以及温度的升高,人们会很容易因白天活动量增加以及气候的闷热而感到疲惫,这时中午睡个午觉显得尤为重要,不但可以弥补夜间缩短的睡眠,平衡气血运行,还能缓解"夏打盹"现象,提升下午工作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午睡最佳时段为:12:00~13:30 之间,时长不宜超过半小时,以避免深睡眠后导致起来不适。再者,建议午饭后间隔15分钟以上再进行午睡,起来后先喝杯温水以唤醒身体。
从今天开始就正是进入农历四月了,大家一定要牢记:1不穿、吃2样、3不宜、4不睡,特别是中老年人,千万别大意。#春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神米东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