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案件数量逐年攀升、类型日益多元,黔西南州两级法院立足审判职能,创新推出“典型引路+建议推动”模式,以“一案带一链、一案护一业”的精准司法实践,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延伸,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案件数量逐年攀升、类型日益多元,黔西南州两级法院立足审判职能,创新推出“典型引路+建议推动”模式,以“一案带一链、一案护一业”的精准司法实践,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延伸,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以案为鉴,推动行业治理破题
在兴义市法院审理的“康健药房”商标侵权系列案中,法官发现辖区药店标识混乱问题突出,同类侵权现象频发。法院在依法审结42件案件的同时,向行政主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全州开展药品零售行业专项整治行动,规范药店门头标识使用标准。案件审结后,相关纠纷数量显著下降,行业合规经营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行”的效果。
面对KTV行业因版权纠纷引发的“音集协”批量维权案件,黔西南州法院深入调研发现,企业反复陷入诉讼的背后是行业自律机制缺失。为此,法院联合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推动成立“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建立版权付费使用指引和纠纷预警机制,引导从业者主动履行版权义务,形成“维权+自律”双向并进的长效治理模式,有效降低诉讼增量。
司法延伸,激活地标品牌竞争力
为护航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挂牌普安红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将地理标志产品纳入重点保护名录,拓宽黔西南名优特产司法保护新路径。通过走访茶企、发布涉茶产业典型案例、开展定制化普法宣讲,帮助企业防范品牌侵权风险,推动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化,助力“黔字号”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创新普法,让知识产权意识“看得见”
打破传统普法模式,以“可视化”传播打造沉浸式法治课堂。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三年知识产权审判数据、发布图片侵权及药店门头侵权典型案例、参与录制专题片《守护知识产权 保护创新发展》等方式,向社会传递司法保护信号。同时,借助电视台直播、法官“以案说法”等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将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看得明、记得住”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2024年,黔西南州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收案数位列全省第四,较2023年显著增长,公众尊重创新、保护产权的意识持续提升。
从个案裁判到行业治理,从司法建议到机制创新,黔西南州法院正以“抓前端、治未病”的司法理念,构建起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网络,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法治屏障。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