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织网”, 科技赋能一—白银市平川区智慧农业书写产粮新篇章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06:15 2

摘要:/四月的陇中大地,祁连余脉与黄河交汇之处,白银市平川区的万亩农田正上演着现代农业的“科技大片”。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在广袤田野上划出笔直轨迹,玉米与大豆的种子在精准定位中落入墒情适宜的土层,一幅“智慧种田”的壮美画卷在黄河上游徐徐展开。

/四月的陇中大地,祁连余脉与黄河交汇之处,白银市平川区的万亩农田正上演着现代农业的“科技大片”。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在广袤田野上划出笔直轨迹,玉米与大豆的种子在精准定位中落入墒情适宜的土层,一幅“智慧种田”的壮美画卷在黄河上游徐徐展开。

一、北斗“导航”: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在宝积镇小川村瑞亨丰合作社的1500亩示范田里,传统农机“穿”上了科技新装。借助北斗系统的厘米级定位,种子落位误差不超过2厘米,玉米株距从去年的10厘米缩小到8厘米,大豆行距压缩至30厘米,种植带宽减少0.3米。这种“密植+精准水肥”的协同管理模式,使玉米亩均密度达6100株,大豆保苗率提升20%,水肥利用率提高30%。

平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周步宁介绍,通过北斗导航与变量施肥技术结合,每亩化肥使用量减少15%,农药用量降低12%,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个百分点。这种“按需供给”的精准管理,不仅实现了土地利用率最大化,更让化肥农药的“隐形流失”成为历史。

二、技术“破壁”:从“经验种植”到“数据务农”

在平川区农业智慧云平台上,2000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和作物长势。当系统发出灌溉预警时,滴灌系统会自动开启,将水分精准输送到作物根系;当病虫害监测设备捕捉到蚜虫迁徙信号,植保无人机立即启动低空喷雾模式。

这种“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让传统农民转身成为“田间CEO”。种田乡马铃薯种植大户李建军通过手机APP,不仅能远程控制水肥系统,还能查看每块田地的碳足迹数据:“以前施肥全凭经验,现在系统告诉我哪里缺钾、哪里少磷,每亩能省50元肥料钱。”

三、模式“蝶变”:从“单一耕作”到“复合增收”

在王家山镇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基地,“2+3”模式让土地“一田双收”。两行玉米与三行大豆相间排列,玉米利用边行优势实现亩产700公斤,大豆依托玉米遮阴实现亩产150公斤,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增加800元。这种“高位作物增产、低位作物增效”的立体种植模式,使平川区1万亩示范田年增粮食1200吨、油料1500吨。

为破解农机适配难题,平川区对200余台农机进行“北斗化”改造,研发出适合山地作业的小型复合播种机。在共和镇,搭载北斗导航的自走式分带喷杆喷雾机,实现了玉米与大豆的分带除草,农药利用率提升40%。

四、生态“增值”:从“资源消耗”到“绿色循环”

在水泉镇的文冠果-大豆复合种植区,北斗系统精准调控滴灌水量,使每亩节水40立方米。这种“以树养地、以豆固氮”的生态模式,让昔日的荒山坡变成“绿色银行”,文冠果亩产种子300公斤,林下大豆亩产120公斤,亩均生态价值超2000元。

通过北斗导航优化农机作业路径,平川区每年减少土壤压实面积2万亩,秸秆还田率提高至90%。这种“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使全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

五、未来“蓝图”:从“平川实践”到“陇原范式”

随着《白银市平川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的推进,北斗导航将在10万亩耕地上实现全覆盖。未来三年,平川区计划建设5个智慧农业示范区,研发北斗+无人机+AI的病虫害预警系统,使玉米单产突破800公斤、大豆亩产提升至200公斤。

在黄河岸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北斗数据正驱动着“耕、种、管、收”全链条升级。当满载玉米的无人驾驶收割机驶出田间时,粮食烘干中心的智能控制系统已根据湿度数据调整好温度;当大豆进入仓储环节,区块链溯源技术为每一粒豆子赋予“数字身份证”。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云端轻点种良田”,白银平川区用北斗导航编织出智慧农业的“天网”,在陇原大地上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这项“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的科技革命,不仅重塑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更在黄河上游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粮食安全屏障。当卫星信号穿透云层,精准定位每一粒种子的落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代农业的璀璨未来,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来源:田园里的丸子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