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东六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08:00 2

摘要:2020年春,北京城市副中心,巨型吊车轰鸣,直径16米的国产盾构机“京华号”刀盘,缓缓沉入东六环改造工程盾构始发井。戴着安全帽的郭琪仰头凝视五层楼高的钢铁“巨兽”,热血沸腾。他和团队马上要驾驭这台“国之重器”,在副中心地下挖出一条华北地区最长的城市隧道。

本报记者 孙宏阳

每个参数都是对未来的承诺。

郭琪

首发建设公司东六环项目管理处副总经理

2020年春,北京城市副中心,巨型吊车轰鸣,直径16米的国产盾构机“京华号”刀盘,缓缓沉入东六环改造工程盾构始发井。戴着安全帽的郭琪仰头凝视五层楼高的钢铁“巨兽”,热血沸腾。他和团队马上要驾驭这台“国之重器”,在副中心地下挖出一条华北地区最长的城市隧道。

圆脸盘,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今年31岁的郭琪脸上还带着些学生气。这个娃娃脸的90后副总,能不能驾驭如此重大的项目?

把东六环从地上挪到地下,这一巨大“变形”需要用超大直径盾构机开掘隧道。东六环量身定制了“京华号”“运河号”两台“国之重器”。但如何让两台“巨无霸”盾构机千里迢迢进京,是东六环抛给郭琪的第一个难题。

即便是拆卸后,“巨无霸”的部件尺寸也大得惊人,仅刀盘部件直径就有16米。过每条路、每个检查站,都得提前论证,每个转弯得精确到厘米,以确保社会交通安全。

郭琪是玩积木、搭乐高成长起来的一代。他笑称,拆卸、组合,完美拼装,本就是他的最爱,制定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计划,虽然烧脑,但成就感满满。

就这样,两台“巨无霸”分别从湖南、江苏出发,一路经长江,到达天津港再换陆运,终于顺利抵京。为“巨无霸”接风时,郭琪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就像小时候完成最复杂的那次积木搭建时一样。

作为90后,郭琪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开阔眼界,激发创造力。

繁忙的京哈铁路上列车飞驰,铁路下方,一台超级盾构机正全力掘进。盾构机下穿京哈铁路,听着就颇具挑战。如何严控挖掘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是关乎安全的重大问题。

郭琪和团队反复论证,首次在盾构施工中采用同步双液注浆技术,通俗解释,就是将水泥、水玻璃注入管片与土体缝隙,二三十秒就能凝固,仿佛打入“强力胶”,有效控制隧道上浮和地表沉降。

隧道管片拼装,也有新科技的加持。通过引入BIM 建模、编码,系统可以自动分析、确定隧道的“一砖一瓦”,拼装效率、准确度大大提高。为了打造高水平工程,郭琪团队还为东六环隧道引入了巡检机器人、北斗定位、定向广播等一系列智慧技术。

作为重大项目“大总管”,光有科学统筹和创新意识还不够。在郭琪这名90后身上,和他的前辈一样,第一品质还是严谨!

“地下工程容不得‘差不多’,每个数据都直接决定城市安全。”他常对年轻技术员说。经监测,盾构机完成下穿副中心枢纽后,地表沉降控制在2毫米以内,再创同类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奇迹。

2023年8月21日,“运河号”刀盘冲破最后一层围岩,金色的阳光洒进隧道。这是郭琪见过的最耀眼的晨光。

如今,东六环改造工程完工通车,这项工程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单月掘进542米的“中国速度”,7336米超长距离穿越的“地层征服”,还有99处风险源零事故的“安全神话”……

“刚入行时,总觉得‘国之重器’遥不可及。”郭琪感慨道,“直到我抚摸着巨大的刀盘,亲手调试每个参数、解决每次危机,才明白所谓‘重器’,其实是无数个‘较真’的细节堆出来的。”

郭琪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翻旧的《盾构施工技术手册》,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每个参数都是对未来的承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