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般人的固有观念中,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先进地区,应该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原百姓该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境遇十分悲惨。但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却说“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这意思是说,元朝就是太自由,治理得太宽松了,所以才会灭亡。因此我煌煌大明要
蒙古汗庭
在一般人的固有观念中,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先进地区,应该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原百姓该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境遇十分悲惨。但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却说“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这意思是说,元朝就是太自由,治理得太宽松了,所以才会灭亡。因此我煌煌大明要约束自由,实行严酷治理。
这种言论让今人很不能理解,难道宽松不好吗?如果真的好,那么宽松自由的元朝为何国运不足百年,治理严酷的明朝却能持续二百余年?自由为什么造成了元朝的早亡?
一、朱元璋承认元朝宽仁?
在网上,许多网文编辑都写过:朱元璋说了一段话,内容是“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
许多读者就被这段话给误导了,认为朱元璋说宽猛相济是治国良方,秦朝以严刑酷法治理天下,结果早亡,所以汉朝治理宽松;元朝则因为治理太过于“宽仁”和自由,以至于灭亡,因此明朝要吸取教训,要严苛起来。
看起来这样理解没问题。但我们发现,这句话不对!
朱元璋
笔者追根溯源,按图索骥,发现网络编辑们撰写的朱元璋话语的出处是五花八门,有说《皇明祖训》的,有说《太祖实录》的,有说《太祖宝训》的。笔者检索文献之后发现,在《明太祖宝训》中确有类似的话语。
朱棣靖难后,为了体现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令学士胡广编写了老父亲语录,名之曰《明太祖宝训》,内容涉及诸多领域,主要记载明太祖与翰林学士们的论道之言。
在《宝训》卷一中记载洪武二年正月奉天门大朝时君臣的一番奏对。其中确实有一段提到元朝失天下是因为治理太宽。但朱元璋的本意和网络传播的大相径庭,许多编辑断章取义!
朱棣
二、朱元璋的原文
《宝训》卷一《论治道》记载:洪武二年,朱元璋召集旧元官僚询问元朝灭亡的原因。
马骥奏对说:“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
朱元璋则反驳说:听说过“宽”能得天下,没听说过“宽”能失天下的……元朝灭亡在于“纵”!
朱元璋的确认为元失天下在于“宽”,但这并不是网络流传的宽仁和自由,而是太过宽纵。宽仁和宽纵不是同一概念,正如宠爱和溺爱是两个极端一样。
宽仁是儒家所倡导的礼仪教化,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但这些形容词和元朝肯定不沾边,反而元朝的统治者十分纵容地主阶层。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讲,如果说元朝社会是自由的,那么对有权者、对士大夫来说的确是自由的,而且自由的太多了!
明朝奏对
三、元代的自由
如前所说,这些自由都是有权者、贵族、士大夫的权利,和底层百姓根本没关系,底层百姓照样如牛马一样惨遭剥削。那元朝给了有权者什么“自由”,以至于政权快速崩溃了呢?
首先就是世袭统治权,这特指汉人世侯群体和元朝亲王。
世侯是元代出现的特殊群体,在金元宋大战中,华北地主武装结寨自保,形成强大武装,金元宋三方都在拉拢,给予他们诸多特权。至忽必烈时期,形成了以刘黑马、史天泽、董大哥(董文炳)等人为首的封建集团,他们类似于西周诸侯,在地方享有一切大权。
元朝的新附汉人
虽然因1262年的李璮之乱,蒙古人加大了对汉人世侯的警惕,但史天泽等人势力依旧不减。
比如,刘黑马是忽必烈前任大汗蒙哥的心腹汉臣,蒙哥御赐其蒙名为“也可秃立”,实乃当时汉臣未有之殊荣。
史天泽则是忽必烈的宠臣。1274年史天泽当到了中书左丞相,和蒙古大贵族伯颜同官,依旧受命掌控汉军,出征南宋。死后被封镇阳王。明修《元史》都评价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甚至有人将他比作元朝的郭子仪。
董文炳出仕于蒙哥时期,崛起于忽必烈时期,忽必烈尊称他为“董大哥”。他参与征讨李璮、南宋,大破张世杰,迫使其出海。最后当到了中书左丞,为中书省汉臣二号人物 他的儿子董士选被忽必烈尊称为董二哥。
忽必烈
元朝亲王群体则以安西王阿难答最为出名。他带甲15万,为祸西安,并引发大都之变,造成蒙古内部的分裂。万幸他的阴谋被海山击破。因此我们说,元朝在地方上除了行省制外,实际上还在搞分封制,像极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对这些诸侯来说,他们绝对会认为元代太自由了,皇帝太“宽仁”了。
元朝亲王
有人说,元代不是实行达鲁花赤制度吗,蒙古人才是地方的实际一把手,拥有决策权,这不正体现了蒙古人对地方的掌控吗?
但问题在于,元朝统治者不爱学习汉文化,以至于许多汉人的制衡制度、先进的权力运行机制,他们都玩不明白。这些达鲁花赤到了地方,只满足于获得金钱美女,他们根本看不懂文言文,甚至一般汉文也看不懂,更有甚者连汉语都不会讲,所以具体操作都是由其属官、佐贰这些吏员来执行的。
达鲁花赤常被吏员左右,而能左右他们的办法自然就是行贿!
羊毛出在羊身上,给达鲁花赤的贿赂,自然有千百倍的办法从百姓身上攫取,所以对这些直接管理百姓的地方吏员来说,元朝也是自由的。
其次,相权复苏,臣下权大。历代皇帝都对相权予以削弱,对臣下实行制衡。只有元代给予宰相大权,对大臣也没有限制,以至于宰相、权臣迭起,他们能影响帝国继承人,甚至掀起叛乱。
比如著名的南坡之变。权臣杀元英宗于南坡,权臣便扶植了泰定帝。泰定帝死后,又是权臣知枢密院事的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扶植了元文宗继位。
随后又发生了两都之战。元文宗击败了占据上都的梁王王禅、丞相倒剌沙势力,才算坐稳江山。
纵观元代历史,自忽必烈起皇位就一直不稳,每次新皇继位几乎都要腥风血雨,这背后权臣的推动不容小觑。因此对这些权臣来说,元代一定是一个“自由”的朝代。
第三,士大夫的自由。对儒生来说,元朝不兴科举,但儒生们利用蒙古人不识汉字的漏洞,大搞阴阳怪气,元朝统治者们茫然无知,甚至也懒得管他们。
比如关汉卿那篇脍炙人口的《窦娥冤》。文本里面窦娥大骂“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借窦娥之口真的是在骂天地吗?在古代,谁是天的代表?是天子。明着骂天,实际就是骂统治者和皇帝。这台词,放在清代,九族骨灰都被扬了!可元朝皇帝就是不管。所以对士大夫来说,元朝肯定比清朝“自由”。
元朝的贵族大会
第四,元代除正常税收外,还实行包税制,以满足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包税,元人称之为“扑买”或“买扑”,即由商人以较低的数额在规定时间内,一次向国家包缴某一项税款,承包者再自由地向百姓收税,税率自己定,一般远远高于缴纳税额,从中获取差额利益。能包税者无一不是富商大贾、地方士绅。连赋税权利都下放了,元朝能不“自由”吗?
第五,元朝不抑兼并,是商人、尤其是大商人的梦想朝代。元朝商业和外贸十分繁荣。元朝皇室浪费无度,造成财政短缺,因此特别仰赖色目人的商业谋利。什么羊羔利、驴打滚利,甚至皇室本身就是高利贷的股东,他们利用各种高利贷剥削百姓,可谓敲骨吸髓。对这些商人来说,元朝可谓“自由”。
壁画展现的元代色目人
文史君说
通过论述我们知道,元朝的确展现了许多和前代不同的“宽松”,这些“宽松”某些方面确实符合时代潮流,比如发展商业、开放外贸、言论自由等。但这种新特点不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因统治者文化落后,无法处理汉地事务。他们甚至想过进入中原后摧毁中原一切文明,将中原变为牧场。元朝统治者只是将汉地当作私产肆意盘剥,只满足于从汉地攫取财富,根本不善于经营,由此就出现了“宽纵”的治理景象。这种“宽纵”是对有权者的“宽纵”,而底层百姓,不仅是汉人,甚至蒙古人和其他民族也是备受剥削。一个政权,宽纵有权有势的少数群体,不能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才是元朝失天下的原因。
参考文献
刘政:《斡脱商业与元代社会》,兰大硕士论文,2011年。
刘海威:《元朝灭亡文化因素的思考》,《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1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来源:浩然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