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服来了!张家湾拥抱未来设计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08:00 2

摘要:它曾号称“大运河第一码头”,漕运鼎盛时期,通运桥、古城墙见证千帆竞发;它还曾是通州第一工业大镇,铜牛等一批厂房承载了不少产业工人的记忆;当通州进入副中心时代,它再次转身,蜕变为设计小镇,越来越多的设计企业落户于此,吸引设计师们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陈强

张家湾这个名字,已经叫了至少600年。

它曾号称“大运河第一码头”,漕运鼎盛时期,通运桥、古城墙见证千帆竞发;它还曾是通州第一工业大镇,铜牛等一批厂房承载了不少产业工人的记忆;当通州进入副中心时代,它再次转身,蜕变为设计小镇,越来越多的设计企业落户于此,吸引设计师们纷至沓来……

今年,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也要在张家湾设立通州校区。4月25日,作为入驻张家湾的先导活动,北服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在设计小镇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精彩亮相,1000多名学生的数千件作品诠释着年轻人对设计的理解与探索。

漕运古镇牵手高校、拥抱未来设计,将诞生怎样神奇的“化学反应”?在这场毕业作品展上,记者找到许多答案。

北服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开幕式上的时装秀。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北服在副中心聚焦“三件事”

有人说,张家湾设计小镇处于副中心“钻石地段”,此话不假——北侧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规划面积比3个颐和园还要大,公园里的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更是区域性“文化地标”;往东不远的千年大运河,是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脉;再往西南看,是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全国仅此一家。

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出发,一路向南,穿过京津公路就来到张家湾设计小镇。上周起,张凤路化身时尚大道。不论是灯杆上的道旗、围挡上的艺术字,还是大树旁边布置的海报,“北服来了”四个字出现的频率极高。

北服来了,对副中心意味着什么?毕业作品展开幕式上,聚光灯下,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黄克瀛的发言掷地有声:“北服在此落地,不是简单的校区建设,而要与城市发展深度交融。”

具体来说,北服在副中心要聚焦“三件事”——

要成为副中心“城市更新的设计师”,用设计复活古漕运文化,吸引集聚设计、艺术和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时尚文化品牌和形象,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的活力、文化传承的底气。

要成为副中心“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整合高校、商圈、园区,建设时尚文化展示空间、时尚产业价值空间、时尚消费体验空间,促进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成为副中心“美好生活的提案者”,师生将充分与居民互动,走进社区、激活城市微空间,并把美育课堂开进中小学、社会单位,传承美、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

武若晗制作的漕运驳船,吸引不少参观者拍摄。

毕业展上有不少大运河元素

“这是一场洋溢着青春气息与无限创意的毕业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门前,有人这样说。

永久会址曾是北泡轻钢厂夹芯板车间,经过腾笼换鸟、改造提升,蝶变为如今的现代化时尚展厅。随着北服毕业展开幕,红砖、落地窗、时装、油画搭配在一起,让整个园区,从内到外艺术气息十足。

场馆内,大部分是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仔细转转这场展览,记者发现很多大运河元素。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学生陈谊锋的作品是一个声音艺术交互装置,“戴上耳机,敲不同的鼓,会听到运河号子、运河流水、白鹭嬉戏的声音。”他说,这些声音都是过去半年在大运河边录制的,希望能用声音艺术的视角“探索不一样通州”。

去年下半年,北服本科生毕业设计陆续开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李家庆、时尚传播学院摄影专业的武若晗也把视角聚焦在大运河上。

那是一个深秋的雨天,李家庆踏上开往通州区漷县镇的公交车,前往张庄村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这次采风,他拍下100多张照片,还获得了很多与龙灯表演有关的视频资料。之后的大半年,经过建模、数据处理、编程,他成功让古老的运河龙灯实现“数字化”。如今,体验者站在屏幕前,可以引导屏幕上的巨龙腾空、翻滚、直冲云端。

武若晗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大运河博物馆水街上停放着的三艘铜船。“在博物馆逛了一整天,我特别想亲手做一艘历史上的漕运驳船。”她专程到大运河沿线的山东济宁,租下一间房子,拜师做船多年的非遗手艺人,历时半年多,手掌被工具划破多次,终于完成了这艘长1.2米、高2米多的运河帆船,虽然并不大,但所有工艺、零部件都实现了完美复制,甚至能像漕运驳船一样下水航行。

李家庆让古老的运河龙灯实现“数字化交互”。 本报记者 陈强摄

让传统文化焕发时尚风采

陈谊锋、李家庆、武若晗的老家都不在北京,更不在大运河沿线,为什么会对通州大运河这么感兴趣呢?陈谊锋说,因为自己会继续在北服读研究生,将来肯定要经常来通州校区,希望能到大运河边多走一走,寻找创意灵感。“母校要入驻张家湾了,龙灯交互游戏,是我送给母校的毕业礼物。希望母校越来越好!”李家庆说。

武若晗的指导教师冯帆告诉记者,今年毕业作品展,很多学生都在用新时尚“解读”传统文化——比如,王天奕以故宫藻井为灵感创作的丝巾、吕阿昌以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创作科幻短片……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获得了观展者的认可,“作品不逊于专业设计团队!非常有开发潜力。”一家服饰定制公司的经理,果断与王天奕交换联系方式,并表示接下来要进行深入合作。

这场毕业大展将持续到5月25日。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市民来到设计小镇,还能畅享“张家湾时尚缤纷”的精彩,欣赏6场不同主题的服装大秀和1场戏曲巡游,深度体验北京高校青春市集、非遗市集、美食市集、时尚萌宠市集,与高校年轻人一起感受副中心的活力。

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邹游表示,北服入驻张家湾,不仅要带来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更要带来“破界创新”的生态,形成一片联结教育、产业与社会的“创新雨林”。

北服正式入驻张家湾后,将带来一系列“连锁改变”:在课堂,企业导师将把市场一线难题化为毕业设计课题;在生产线,学生作品将从图纸变成消费者手中的商品;在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师生将与行业企业共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园。

从人才培养链到产业供应链,再到城市更新,北服将如何在张家湾绘就更具活力的“时尚图谱”,搅动设计小镇的一池春水,值得我们期待!

北服毕业展为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增添了艺术气息。 本报记者 陈强摄

记者手记

为副中心注入时尚基因与创新动能

北京服装学院落户张家湾设计小镇,是副中心建设进程中一次意义深远的“双向奔赴”。这不仅是高校资源的空间拓展,更是城市功能升级、文化传承创新与产业生态重构的重要契机。

从城市发展维度看,北服以“城市更新设计师”的定位深度参与副中心建设,将时尚设计融入古运河文化肌理。学生作品中对大运河元素的数字化活化、非遗技艺的当代演绎,正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缩影。这种创新实践,既能唤醒漕运古镇的文化记忆,又能为副中心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时尚地标,实现历史文脉与未来城市的有机对话。

北服作为“产业加速器”,将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协同、产教联动,师生创意可直达生产线。这种“创新雨林”生态,有望吸引更多设计企业集聚,推动张家湾从传统工业基地向高附加值设计产业集群跃升,为副中心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引擎。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北服带来的不仅是人才与资源,更是一种“美育浸润城市”的公共价值。通过社区微空间改造、美育课堂进校园等活动,高校与市民形成共创共享的纽带,让设计之美渗透日常生活。这种“软实力”的提升,正是副中心从功能疏解转向人文宜居的关键一步。

当千年运河遇见青春创意,当工业遗存化身时尚秀场……以毕业大展为代表的张家湾时尚缤纷节,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将重新定义城市发展的内涵——让历史可触摸、让产业有温度、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