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救人无数的“宝塔糖”,如今为何销声匿迹了?再有蛔虫怎么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08:50 2

摘要:如果你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农村或小城镇的生活,很可能对“宝塔糖”有一份熟悉又温暖的记忆。

如果你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农村或小城镇的生活,很可能对“宝塔糖”有一份熟悉又温暖的记忆。

小小一粒,糖味香甜,孩子们吃得开心,大人们也放心,它曾是无数家庭驱虫、保健的必备良药。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名字,如今却几乎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

有人好奇:“宝塔糖去哪了?”

也有人担忧:“现在还有蛔虫怎么办?”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宝塔糖的前世今生,聊聊蛔虫的问题该如何科学应对。

先从头讲起——

宝塔糖,是一种儿童用的驱虫药糖果,因外形像小宝塔而得名。

它最早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由我国著名的寄生虫病学家李思鲁教授研制。

那时,蛔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在我国极为常见,尤其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人人都有虫。

为了解决儿童服药难的问题,李教授灵机一动:

既然孩子怕吃苦药,不如做成像糖果一样的药,让小孩爱吃,家长省心!

于是,宝塔糖诞生了。

它不仅味道甜美,而且每粒含有适量的驱虫有效成分(主要是驱蛔灵,也叫四咪唑),能有效驱杀肠道蛔虫。

当时的推广力度非常大:

小学、幼儿园集体发放;村里统一组织吃宝塔糖“打虫”;家长们自觉为孩子准备;甚至成了孩子们的“奖励”。

在那个医疗资源有限、卫生条件落后的年代,宝塔糖的普及,的确救了无数孩子。

主要成分: 四咪唑(驱蛔灵)

四咪唑属于抗寄生虫药物,它的工作方式是:

让蛔虫的神经肌肉麻痹,失去活动能力;虫体松弛后,被肠道蠕动排出体外。

而糖的部分,则是为了掩盖药味,让孩子们愿意吃。

一举两得,既治病又讨喜。

明明这么好,为什么后来几乎见不到了呢?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卫生条件改善,蛔虫感染率大幅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来水普及、厕所改造、食品卫生监管加强,
人们逐渐养成了勤洗手、煮熟食物的习惯。

蛔虫卵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脏手传播。环境改善了,蛔虫自然越来越少了。

根据国家寄生虫病监测数据: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儿童蛔虫感染率高达80%-90%;到了2010年,全国蛔虫感染率已降到不足1%

病没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大规模打虫了。

2. 新一代驱虫药物更安全、更方便

后来出现了更现代的驱虫药,比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这些药物:

杀虫谱更广(不仅杀蛔虫,还能杀钩虫、鞭虫等);服用剂量更低,一次治疗搞定;安全性也比早期的四咪唑更好。

于是,医生们逐渐把宝塔糖换成了更先进的药。

3. 药品管理规范化,糖果状药品逐渐被限制

随着药品管理制度严格起来,把药物做成糖果、容易被误食、难以控制剂量的做法,逐渐被淘汰。

孩子们拿着宝塔糖当零食吃,一次吃太多,也有过中毒的风险案例。

因此,宝塔糖这种药食界限模糊的产品,在现代规范要求下,难以继续广泛使用。

虽然现在蛔虫感染率低了很多,但并不是完全没有!

特别是小孩,爱玩土、吃手、不讲卫生,还有一些在农村、山区生活的人群,蛔虫感染的风险仍然存在。

那么,万一怀疑自己或者孩子有蛔虫了,该怎么办?

1. 先明确症状

蛔虫感染,常见的表现有:

腹痛(尤其是肚脐周围);食欲不振或贪食;恶心、呕吐;体重不增或消瘦;夜间磨牙、流口水;屁股周围瘙痒(如果是蛲虫感染)。

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虫钻进胆管)等并发症。

2. 去医院确诊

医生通常会通过:

大便常规检查:找蛔虫卵;B超检查:查胆道是否有虫体;临床症状结合:做综合判断。

3. 规范用药治疗

常用的现代驱虫药有:

阿苯达唑:一次400毫克,成人儿童剂量有所不同;甲苯达唑:分次服用;左旋咪唑:也可以用,但应用较少。

一般医生会根据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给出合适的药物和疗程。

自己随意吃药,很容易剂量不足或过量,不推荐!

4. 加强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食物洗净、煮熟;避免生吃不洁蔬菜;剪短指甲、勤洗澡。

防止“吃进去的虫卵又孵化”,避免反复感染。

问:还能买到宝塔糖吗?

现在市面上几乎很难买到正宗的宝塔糖了,有些地方偶尔有仿制版,但已不属于主流正规治疗方案。

问:驱虫要定期吃药吗?

如果生活环境卫生较好,日常讲究清洁,一般不需要定期吃驱虫药

但如果家里养了宠物、孩子经常在泥地玩耍,可以每年春秋季节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当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问:为什么小孩感染寄生虫更容易?

小孩爱摸脏东西、喜欢吃手、抵抗力低,而蛔虫卵非常微小,肉眼根本看不到,所以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招。

小结

✅ 宝塔糖曾是时代的英雄,帮助几代人清除了寄生虫。

✅ 随着卫生环境改善、药品技术进步,以及管理规范,它完成了历史使命,渐渐退出了舞台。

✅ 但蛔虫感染仍有可能存在,尤其是小孩、农村人群,需要注意。

✅ 怀疑有虫,不要盲目用老办法,应该及时就医、科学用药,才能安全有效。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远离寄生虫最根本的方式。

有句话说得好:

"医学进步的意义,不仅在于治病,更在于让病消失在历史里。"

宝塔糖的落幕,并不是一种失败,而是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在变得更加干净、健康、有序了。

这是值得庆幸的。

但同时,我们也不该忘记那段“宝塔糖打虫”的岁月,那是属于一代人的独特记忆,也是中国公共卫生进步的重要缩影。

来源:健康的岁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