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前国防参谋长:62年的惨痛教训不再有,若中印再战中国会失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1:45 2

摘要:众所周知印度无论在哪方面,那种“迷之自信”常令人咋舌。还记得在2020年《今日印度》民调显示,72%受访者认为再战必胜中国,2021年印前国防参谋长更放言“1962年惨败不会重演”。从歪曲战争史实到炮制“安理会让贤说”,印度舆论场充斥着脱离现实的认知。然而这种

众所周知印度无论在哪方面,那种“迷之自信”常令人咋舌。还记得在2020年《今日印度》民调显示,72%受访者认为再战必胜中国,2021年印前国防参谋长更放言“1962年惨败不会重演”。从歪曲战争史实到炮制“安理会让贤说”,印度舆论场充斥着脱离现实的认知。然而这种看似自信的表态,背后隐藏着对历史与现实力量对比的复杂解读和潜在误解。

《今日印度》

中印关系的起始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两国在拉达克地区的首次武装冲突标志着两国关系的紧张开始。自那以后中印两国的交往历经波折,关系时而缓和,时而紧张。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尽管双方有过多次和解的尝试,但这些尝试往往因各种复杂因素而短暂或失败。两国之间的摩擦点包括边界争议、贸易不平衡及地区影响力竞争等,这些问题时常使双方关系陷入僵局。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中印边境战争在中国的藏南地区激烈展开。在短短一个月内,印度军队遭遇了重大挫败,其指挥官考尔将军更是在危急时刻搭乘飞机逃离战场,此举成为印军史上一大耻辱。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

印度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从未停歇,战后多次试图在边境问题上找回面子,却导致中印边境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摩擦频发。中印边境的冲突,虽然战时仅持续30余天,却让印度记忆犹新,61年来始终如噩梦般挥之不去,这一战彻底改变了中印关系的走向。在1954年尼赫鲁总理访华期间,两国关系曾一度非常友好,然而自1958年起,印度开始在边界地区制造事端,两国关系急转直下。

尤其讽刺的是,印度屡次指责中国侵占其领土,其依据却是一张草率勾画的边界地图。这张地图以粗糙的红笔线条划分,基于这样的依据,印度对中国领土进行了多次挑衅。

1960年尼赫鲁提出的“前进政策”,导致印度非法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多达43个哨所,有些哨所距离中国边防哨所仅数米之遥,这种行为无疑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

在大战前夕北京方面迅速做出反应,命令西藏和新疆边防部队迅速集结进入藏南地区,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指挥,准备迎战印军。在首战中解放军展示了卓越的军事能力。

面对印度的“王牌旅”——第七旅的挑战,解放军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击溃了这支部队,随后印军的其他部队也接连崩溃,四散逃窜。达维尔准将,第七旅的旅长在撤退途中被俘,这一行动大大削弱了印军的士气。

“继续向南追击”,北京方面的这一指令显示了解放军的决心。原定三天的作战计划,解放军的419部队仅用一天就达成了作战目标。此后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419部队继续推进,清除了达旺地区的所有印军哨所,整整8天的作战使得印军士气彻底崩溃。

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解放军击毙了800余名印军,俘获100人,而我军的伤亡极少。至11月中旬,尼赫鲁虽然集结了30000余人的兵力重新发起挑战,但面对中国军队的坚定和有力反击,印军最终未能取得任何战略优势。

在东线的作战中,印军尝试布置了一字长蛇阵,企图以此压制解放军。然而解放军将领对此战术早有准备,迅速布置了“口袋阵”,成功地诱使印军深入包围圈。面对解放军的精妙布局,印军第4军军长考尔感到局势不妙,最终选择了逃离战场。

也正是这场战争对印度首相尼赫鲁造成了深刻的政治和心理打击。尼赫鲁曾自责未能预见中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他的这一判断失误使他一生难以平复。尼赫鲁在战后总结这场冲突时表达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我们忽略了现代世界的现实,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幻想中。”

拉瓦特

尼赫鲁的政策在锡金和不丹的干预显示了他扩张主义的一面。特别是在锡金,他公然表示:“小国家注定要消亡,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在尼赫鲁看来,将印度推向亚洲地区的领导者地位似乎至关重要,但他的政策反而导致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恶化。

特别是对待尼泊尔,印度实际上试图控制其政治方向,以中印边界的战略地位为由。尼赫鲁的这些做法反映了一个新独立国家领导人的短视和急躁,特别是在处理与中国的边界争端时,他忽视了中国周总理关于和平解决问题的多次建议,坚持走向战争,这在国际社会招致抵制,国内反对声也日益高涨。

到了2020年9月印度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在一次采访中回顾了1962年中印冲突的教训,并强调印度军队如今已然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队伍。拉瓦特指出军队的现代化和战斗准备已大幅提升,边境地区已经部署了坦克和火炮,空军和海军也已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准备支持陆军作战。

拉瓦特将军

虽然自1962年边境冲突后,印度显著增强了其军事力量。目前,其陆军现役兵力超过1.4百万,拥有国产阿琼坦克与俄制T-90,火炮系统涵盖国产达努什及美制M777。

印度空军引进法国阵风战机,俄罗斯苏-30MKI,以及国产光辉战机,同时配备了预警、加油和运输机,极大提升远程和持久作战能力。海军方面,投入使用新航母和核潜艇“歼敌者”,在印度洋的战略影响力日益增强。

印度还大力发展国防科技,由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RDO)领头,研发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先进无人机和新雷达技术。此外重金打造的拉达克公路,加强了边境物资与兵力的快速调动能力。

在外交层面,印度加强了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和以色列的军事合作,并通过参与四方安全对话增强与美、日、澳的战略联系。战略上,印度推行“冷启动”战略,能在短时间内对挑衅做出快速反应。

尽管印度在某些领域已接近中国,但在军事预算、科技实力上仍有差距。不过拉瓦特将军公开表达的观点是,印度绝不会重蹈1962年的覆辙,相信在新一轮的冲突中,印度能够战胜中国。

拉瓦特将军在评估过去的错误后,坚称印度军队已经从历史教训中汲取了必要的经验。尽管如此现实可能与他的乐观预期有所差距。印军虽自认在高海拔地区有着优越的作战能力,仍视其山地部队为全球顶尖的高原作战力量。

对此《印度时报》称赞这是一种“自信的展现”,《印度快报》表达了对于这种强硬语言可能导致的后果的担忧,认为这可能会使未来的外交谈判变得更为复杂。

中国媒体对此也作出了回应,《环球时报》批评拉瓦特过于自信,强调中国军队的实力以及在过去冲突中的表现证明了其能力。该报还嘲笑印度尽管花费巨资更新军事装备,但在实战中这些装备的有效性还有待验证。

分析人士对拉瓦特的发言持有不同看法。一些专家认为,他的强硬态度主要是出于内部政治需求,目的在于提振国内士气。印度面临着国内外多方面的压力,因此需要展现出更为坚定的国防立场。然而,也有观点指出,尽管印度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与中国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兵力和装备方面,印度的现役军人接近130万,另有数十万预备役军人。尽管印度拥有如T-90坦克和苏-30战机等先进装备,其数量和维护状况仍然面临挑战。相比之下中国的99式坦克、歼-20战斗机和东风系列导弹在技术上和后勤保障能力也显著优于印度。

地理和战略位置也对双方的军事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尽管印度在边境地区建设了许多基础设施,但与中国在西藏地区所拥有的铁路网络和后勤系统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此外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要求双方都必须拥有良好训练的山地部队。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也为中印冲突增添了不确定因素。虽然印度得到了美国和日本的某种程度支持,但在实际冲突中这些国家是否会真正介入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中国则在与俄罗斯和巴基斯坦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这在地缘政治上为其带来了一定优势。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2024年的一次演讲中强调,印度不应畏惧中国的崛起,而应将其视为一种挑战性的竞争对手。他提到现代战争已经转变为主要依靠超视距作战和无人机技术,印度的空中力量,如幻影2000、苏-30和阵风战机将在冲突中发挥关键作用。

尽管苏杰生的言论在国内引起了一定的鼓舞,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印两国如果真的爆发冲突,双方都不会从中获益,因为两国都拥有核武器,而且经济联系紧密,战争的成本过高。

中国一直积极维护全球和平,通过具体举措诠释其对和平的承诺。面对中印边境的历史问题,中国持续倡导通过对话解决争议,强调与印度的友好邻邦关系和互利合作。

中国外交部频繁重申希望与印度共同努力,妥善解决边界问题,推动两国关系稳步前进。两国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不仅地理相邻,还是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合作伙伴。

印度空军

通过加强对话和合作,中印两国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实现互利共赢,从贸易到环境保护,从科技创新到文化交流,共同努力可带来长期稳定和区域繁荣。简而言之中国正通过实际行动,与印度共同维护和增强两国的友好关系,这符合双方的利益,也有助于区域和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资料:

【1】《Mood of the Nation poll: Indians believe country's military can beat China's(全民情绪民意调查:印度人认为印度军队可以击败中国)》 INDIA TODAY(《印度今日》)[2020.8.8.]

【2】《印度如何看待1962年惨败?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人民日报[2017.7.4.]

【3】《印媒对比中印军力列举诸多“优势”,反而暴露诸多弱点》 澎湃新闻[2017.8.7.]

【4】“中国是头号敌人”?万字报告披露印度挑衅的真实意图·人民资讯

【5】打气?印度外长苏杰生谈中印关系:应该欢迎竞争,不该害怕中国·环球时报

来源:媾笔牂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