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凝练过往经验,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对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即日起,《科普时报》特开设“科普法连着你和我”栏目,邀请专家深入解读该法,敬请关注。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 侯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一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案例
太空里种的番茄是什么味儿
《走,到“天宫”上去看一看》科普直播。图源:央视新闻
专业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走上科普一线,能够有效帮助公众理解前沿科技、发挥社会效益。2022年4月22日,央视新闻、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科学中心联合推出《走,到“天宫”上去看一看》科普直播,邀请中国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为小学生讲解航天器和航天员选拔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还现场品尝了通过太空育种方式收获的“太空番茄”,发现它比平时吃的更加酸甜多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五十一条特别强调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财政性资金投入科研旨在推动社会进步。科普任务的融入可确保科研成果在多维度产生价值,从单纯的学术突破拓展到对社会认知提升、公众生活改善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真正做到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全方位提升国家的科技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
科普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往往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科研资源和资金支持,拥有先进的设备、顶尖的科研人才以及前沿的研究成果。将科普工作任务合理纳入其中,能够使这些资源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科普事业,实现科普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要求。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通过在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置科普任务,让公众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最权威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拓宽公众的科学视野,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科研与科普协同发展的趋势。当下,科普活动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日益凸显。科研成果需要通过科普向公众传播,以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科普也需要借助科研的力量,不断更新内容和方法,提高质量和效果。在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置科普任务,有利于打破科普与科研之间的壁垒,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社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和社会效益,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将科普工作与科技计划项目相结合,可以使科研成果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满足社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五十一条意义非凡,在未来的科普活动进程中,其指导价值将愈发凸显。就科普工作而言,该条款可能从以下三个关键维度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可以拓展科普资源与渠道,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拓宽了科普资源的来源渠道。这将使科普工作能够借助科技计划项目的平台,获取到更丰富、更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为开展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提升科普质量与效果,科技计划项目中的科研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参与科普工作能够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利用项目中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可以创新科普形式和方法,提高科普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科普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促进科普专业化发展。该条款会推动科普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使科普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而是与科研紧密结合,形成一套从科研到科普的完整工作流程和机制,能培养一批既懂科研又懂科普的专业人才,这会提升科普工作的整体水平。
此外,第五十一条对科研工作及科研人员意义重大。一方面,此条款将有力增强科研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社会对科研工作的认可度,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进程。同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提升科普能力的契机,激励科研人员在专注科研的同时,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将科研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另一方面,该条款对社会与公众同样影响深远。它精准对接了公众对科学知识的迫切需求,激发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营造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并且,通过科普工作的推进,保障了公众对科研工作的知情权与监督权,让科研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公众福祉。
来源:中国科普网一点号